驱鬼避邪表达辞旧迎新

admin

春联起源于古代“桃符”(挂于门两侧的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两位门神之名,用于驱鬼避邪)。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在红纸上书写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联语(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贴春联的习俗,既保留了“驱邪”的原始内核,更注入了对新年“福满人间、万象更新”的美好期盼,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性仪式。

放爆竹:以响声驱祟迎祥

爆竹的起源与“驱鬼”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年”兽(古代传说中的凶猛怪兽,惧怕响声、红色与火光)会在除夕夜伤害人畜,而烧竹子发出的“噼啪”声可将其吓退。后来,发明后演变为“鞭炮”,但“驱邪”的寓意始终未变。除夕夜燃放爆竹,既是对“年”兽的驱逐,更是用热闹的响声宣告旧岁的结束、新年的到来,传递“驱邪避凶、喜迎新春”的喜悦。

驱鬼避邪表达辞旧迎新

扫尘:以清洁祛除晦气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春节前的重要习俗。民间认为“尘”与“陈”谐音,扫尘即“除陈布新”——清扫房屋内的蛛网、扬尘、旧物,寓意将过去一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外,为新年的好运腾出空间。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环境的净化,更是对“辞旧迎新”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清爽、顺遂”的期待。

换桃符:以新符替换旧符

桃符是古代春节的核心驱邪符号(最初为桃木板,后演变为春联)。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镇邪驱鬼”的神力,因此在除夕夜将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或春联),象征着“辞旧迎新”——告别过去一年的邪祟与不顺,迎接新一年的平安与吉祥。王安石《元日》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这一习俗的经典写照。

守岁:以通宵守候迎新岁

守岁是除夕夜的传统习俗,源于“驱邪避灾”的信仰——古人认为除夕夜是“岁末”与“新年”的交替时刻,鬼魅邪祟会趁机作祟,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不睡觉、点灯守夜),可以用“人气”驱散邪祟。后来,守岁逐渐演变为“辞旧迎新”的团圆仪式:家人聚在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得失,展望新一年的希望,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