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禁忌:忌说“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字眼,婴儿啼哭也被视为“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即使小孩犯错也不可打骂或呵斥。
2. 行为禁忌:
打扫与倾倒: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视为“聚财”,将水、土视作“财气”,垃圾、粪便视为“肥水”);部分地区初一禁开井盖(除夕封井祭神,防“财气外流”)。
动针线与刀具:忌动针线(如初一至初三、初五、十四、二十三等日子,恐“扎伤诸神眼睛”或“扎魂”);忌用刀剪(防“口舌之争”或“断魂”)。
其他:忌债主上门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恐“一年都被掏空”);忌杀生(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
3. 饮食禁忌: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吃斋一年”的说法,或暗喻勤俭治家);忌吃药(认为会导致一年病疾缠身)。
4. 社交禁忌:忌办丧事(给家里带来不吉利);忌婴儿啼哭(视为“没头彩”);忌该天理发(与办丧事联系起来)。
二、正月主要习俗
1. 节日仪式:
正月初一:早起燃放开门炮(部分地区按《通书》指定时辰、方向放炮,寓意“开门大吉”“高升三级”);祭天地、拜祖宗(全家人穿新衣,依次叩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吃素食(如水饺、汤圆、面条,部分地区吃“长年菜”(芥菜、面线)求长寿)。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寓意“团圆”);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文娱活动);部分地区有“乞龟”(求龟形食物或灯笼)、“踏火盆”(舞狮踩火堆)习俗。
2. 社交互动:
拜年:初一至初五,本家族小辈向长辈叩头恭贺(长辈给压岁钱);邻居朋友间相互拜贺(说吉利话,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主人以糖、瓜子、枣等招待,说“甜甜蜜蜜”“步步登高”);部分地区有“团拜”(同族或单位集体贺年)。
出嫁女回门:正月初二,出嫁女儿携夫婿、孩子回娘家(必备饼干、糖果分送邻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3. 饮食特色:
初一:北方吃水饺(部分地区称“元宝汤”“揣元宝”,包时放小钱,吃中者吉利);南方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初七(人日):吃及第粥(广东,寓意“科考状元高中”)、豆腐头(江苏无锡,寓意“头不痛”)。
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4. 少数民族习俗:
蒙古族(白节):穿白袍,互赠白色礼物(象征纯洁、吉祥),初一男人拜年,初二女人串门。
台湾地区: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以九牲五果六斋祭拜,演戏诵经;部分地区有“乞龟”(求龟形食物)、“踏火盆”(舞狮踩火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