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白族仗鼓舞是桑植白族独有的传统舞蹈,其形成与白族迁徙历史、生存环境及文化融合密切相关,承载着白族人民对祖先的纪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1. 起源时间与主体
桑植白族仗鼓舞起源于元朝初期(部分传说追溯至南宋末年),由从云南大理迁徙至桑植的白族迁始祖谷均万、王朋凯、钟迁一等人带领子孙创造。这些迁徙者在躲避战乱后,定居于桑植的麦地坪、马合口等山区,开启了仗鼓舞的雏形。
2. 核心传说:反抗与纪念
关于仗鼓舞的具体起源,民间流传着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反抗欺压说,传说白族初到桑植时,曾遭歹徒扮作官差欺生并抢夺财产,白族兄弟用身边的“把把锤”(类似木杵的工具)将其击退,后世为纪念这一胜利,将木杵改制为仗鼓,编成舞蹈;二是纪念迁徙说,认为仗鼓舞是白族先民为纪念长途迁徙的艰辛历程而创编,通过舞蹈传承族群记忆。
3. 发展历程:从雏形到成熟
仗鼓舞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关键阶段:元初雏形期,迁始祖与土家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将生产生活动作与反抗技艺结合,形成原始舞蹈形态;明初完善期,随着桑植白族人口增加、社会稳定,仗鼓舞吸收武术元素(如“苏公背剑”“野马分鬃”等),逐渐完善“三十二连环”“九九八十一套路”等复杂动作体系,成为兼具娱乐性与竞技性的民间艺术。
4. 文化融合:武术与生活的结合
仗鼓舞的形成深受山区生活与武术文化影响。其动作融合了武术的“疾风扫劲草”“快准狠”特点(如“霸王撒鞭”“四十八花枪”),同时模拟山区劳作姿态(如顺拐、屈膝、下沉),道具仗鼓(长约1.2米的细腰长鼓)最初由农具演变而来,体现了白族人民“就地取材、以舞寄情”的智慧。
5. 传承与现状
桑植白族仗鼓舞自元初传承至今已有700余年,曾是白族男子几乎人人能跳的“全民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省级文艺汇演,但在“文革”期间被禁演,1984年桑植成立7个白族乡后重新活跃,并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张家界“三朵艺术奇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