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影楼:莫信样片,看真实客片
很多影楼用专业模特拍摄的样片当作宣传亮点,但这些样片无法反映普通新人的真实拍摄效果。选影楼时,务必要求查看近期普通顾客的客片(如3个月内拍摄的),或直接询问已拍摄顾客的评价,重点关注照片的构图、光线、人物表情是否自然,以及是否符合你对“美”的预期。避免被样片的“完美感”误导。
2. 签合同:明确细节,杜绝模糊条款
合同是避免被坑的核心凭证,一定要将套餐内的所有服务内容(如服装套数、拍摄张数、相册材质/尺寸、精修照片数量、外景地点)逐一列清,避免使用“若干”“适量”等模糊词汇。要将套系外可能的收费项目(如指定摄影师/化妆师费用、门票、化妆品、相册箱、加急费等)提前确认并写入合同,明确“底片全送”(包括未入选相册的底片)及“著作权归属”(如归新人所有)等条款。注意:合同需加盖影楼公章,且双方各执一份。
3. 防隐性消费:提前问清“额外费用”
婚纱摄影的隐性消费集中在化妆、服装、拍摄环节:
化妆:部分影楼会推荐高价化妆品(如定妆液、假睫毛),甚至要求自带化妆品的顾客写“过敏保证”。提前问清“化妆品是否免费”,若需使用影楼产品,确认是否包含在套餐内;
服装:警惕“服装不限套数但分区”的陷阱(如免费区服装破旧、脏污,精品区服装需额外加钱)。明确套餐内服装的可选范围(如“男女各5套”而非“共5套”),以及精品区服装的加价标准;
拍摄:部分影楼会将门票、捧花、道具等费用计入“隐性消费”。提前确认“拍摄当天是否需要额外支付景点门票、道具使用费”。
4. 选片:坚守底线,拒绝“情感绑架”
选片是“被坑”的重灾区,影楼通常会通过“照片拍得太好舍不得删”“排版需要完整性”等话术诱导新人多选。提前与摄影师沟通好拍摄风格(如清新、浪漫、纪实),减少“废片”数量;选片时,坚持“只选自己真正喜欢且能用于 *** 相册的照片”,不要被“多修一张才几十块”的优惠迷惑——多修的照片往往是为了凑数,而非提升质量。若套餐内精修照片数量不足,可与影楼协商调整,而非盲目加钱。
5. 选摄影师/化妆师:看作品,而非“头衔”
很多影楼将摄影师、化妆师包装为“首席”“总监”,但这些头衔并无统一标准。选人时,务必查看其过往作品(如个人社交媒体、影楼展示的作品),重点关注“风格是否符合你的喜好”“拍摄细节是否到位”(如人物表情捕捉、光线运用)。若有条件,可要求与摄影师、化妆师见面沟通,了解其对拍摄的想法(如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创意),避免“头衔响、技术差”的情况。
6. 保留证据: *** 有据
拍摄过程中,保留所有消费凭证(如合同、收据、付款记录、沟通记录),尤其是口头承诺(如“免费升级相册”“赠送相框”)需通过微信聊天或录音留存。若拍摄后发现问题(如隐性消费、照片质量不符),可凭证据向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