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核心主题是吉祥、长寿与敬老,其主要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均围绕“避邪祈福”“感恩长辈”展开。而“鬼节”通常指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其核心是祭祀祖先、超度亡灵,两者性质差异显著。部分说法将重阳节称为“鬼节”,多源于对其起源习俗的误解。
二、重阳节被称为“鬼节”的原因
1. 历史起源中的“避邪”色彩
重阳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最盛(“九”为阳数之极),而阴气开始逐渐消退。但此时仍处于秋冬交替之际,气候转凉,疾病易发,古人将这一天视为“阴气潜伏”的节点,需通过祭祀、驱邪仪式(如佩茱萸、饮菊花酒)来“避邪消灾”。这种早期的避邪习俗,让人们将重阳与“鬼怪出没”的联想联系在一起。
2. 道教阴阳交替的信仰
道教认为,九月九日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阴间的鬼魂可能会短暂回到人间探亲访友。道教信徒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先庇佑、消灾解难。这种信仰强化了重阳节与“鬼魂”的关联,但本质是“祈福”而非“祭祀亡灵”。
3. 民间“重九”的数字忌讳
《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被视为“极阳之日”。民间传统中,“极阳”易招“阴邪”,因此需通过热闹的节日活动(如登高、聚会)来“冲淡阴气”,避免邪祟侵扰。这种数字忌讳进一步加深了“重阳=鬼节”的误解。
三、需明确的关键区别
尽管重阳节有“避邪”的历史渊源,但其本质是吉祥节日:
核心寓意:祈求长寿、家庭团圆、健康平安;
主要活动:登高望远(锻炼身体)、赏菊咏菊(陶冶性情)、佩茱萸(驱虫防病)、饮菊花酒(养生保健)、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
现代定位:1988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年节”,强调“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而“鬼节”(中元节)的核心是祭祀祖先、超度亡灵,习俗以烧纸、祭奠为主,两者在主题与习俗上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