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看看绝”字

admin

“绝”字详解:从字形到意义的演变与用法

一、字形溯源:从“断丝”到“绝”的本义演变

“绝”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会意字,其字形演变清晰展现了“断”的核心本义。

让我们来看看绝”字

甲骨文:左边为“糸”(mì,表示丝线),右边为“刀”,直观表示“用刀切断丝线”的动作,是“绝”的最初形态。

金文:延续甲骨文的结构,部分字形将“刀”置于两束丝线中间,更强调“切断”的动态过程。

小篆:在金文基础上规范,左边为“糸”,右边整合“刀”与“卩”(jié,古文字中象人形,此处表意与“断”的动作相关),形成“从糸从刀从卩”的会意结构,《说文解字》明确释为“断丝也”。

隶书与楷书:小篆的“卩”逐渐演变为“色”,楷书最终定型为“绝”(繁体为“絕”),但核心仍保留“断”的本义。

二、本义与引申:从“断丝”到多元语义的扩展

“绝”的本义是“切断丝线”,基于这一核心,语义逐步扩展至多个维度:

1. 断、断绝:由“断丝”引申为一般的“断开”“不再连贯”,如“络绎不绝”(连续不断)、“绝交”(断绝关系)。

2. 尽、穷尽:断丝意味着“终结”,故引申为“穷尽”“没有剩余”,如“绝境”(无路可走的尽头)、“弹尽粮绝”(物资耗尽)。

3. 极、极端:断丝是“极致”的状态,故引申为“极”“最”,如“绝妙”(极其巧妙)、“绝顶”(山的更高峰,如“会当凌绝顶”)。

4. 独特、独一无二:断丝是“少见”的,故引申为“独特”“无人能及”,如“绝技”(独特的技艺)、“绝色”(极其美丽的女子)。

5. 越过、横渡:断丝需“跨越”,故引申为“越过”“横渡”,如“绝江河”(横渡江河)。

三、常见用法与例句

“绝”在现代汉语中应用广泛,常见用法如下:

动词:断绝(如“绝交”)、穷尽(如“绝境”)、越过(如“绝江河”)。

形容词:极(如“绝妙”)、独特(如“绝色”)、尽(如“绝无仅有”)。

副词:绝对(如“绝不可能”)、极(如“绝早”)。

名词:绝句(旧体诗体裁,如“五绝”“七绝”)。

四、经典意象与文化内涵

“绝”字在文学中形成了诸多经典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千山鸟飞绝”(柳宗元《江雪》):以“绝”写尽山林的寂静,鸟儿绝迹,烘托出孤独的氛围。

“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以“绝顶”喻指人生的巅峰,表达追求卓越的豪情。

“绝甘分少”(成语):拒绝甘美的食物,与他人分享微薄的物资,形容人刻苦自律、待人优厚。

“绝”字从“断丝”的本义出发,通过隐喻与引申,涵盖了“断、尽、极、独特”等多个语义维度,成为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汉字之一。其字形演变与语义扩展,不仅体现了汉字的造字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极致”“独特”的推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