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候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清明节气期间的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将十五天分为三候,每候五天,具体如下:
一候桐始华
“桐”指白桐(泡桐),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阳气渐盛,白桐花率先绽放,清芬怡人。白桐花的花期与清明节气高度契合,古人将其作为清明到来的重要物候标志,有“清明桐始华”的说法。
二候田鼠化为鴽
“鴽”(rú)指鹌鹑类的小鸟(如田鹨)。清明前后,随着天气进一步变暖,喜阴的田鼠因难以忍受烈阳之气,纷纷躲回地下洞穴“避暑”;而喜爱阳光的鹌鹑类小鸟则开始活跃于田间地头、枝头草丛。古人观察到这一现象,用“田鼠化为鴽”形容阴气潜藏、阳气渐盛的自然变化。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冷暖空气交汇频繁,降雨增多。雨后空气中水汽充足,阳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和反射,形成彩虹。古人将彩虹视为阴阳交会的祥瑞之气,认为“虹始见”是清明节气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的记载。
清明三候不仅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也融入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哲学思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