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腊八日的乡村景象:腊月风和,春意初萌,诗人拄杖漫步,路过邻家,见柴门内草烟缭绕,野水边牛迹重重。结尾“佛粥交相馈”点出腊八节的核心习俗——赠粥,而“节物新”则传递出新春将至的喜悦,将节日的温暖与乡村的闲适完美融合。
《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此诗以帝王视角写腊八粥的 *** 与节日内涵。“一阳初夏中大吕”点明时节(腊月对应古代“大吕”律),谷粟、果蔬熬成的粥散发馨香,儿童吃饱后敲击腊鼓,既展现了腊八粥的丰富,也传递出太平年岁的祥和氛围,体现了皇家对民生的关注。
《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杜甫的这首诗对比了往年的寒冷与今年的温暖,“冻全消”“雪色侵凌”“柳条漏泄春光”写出气候的转暖,暗含对太平盛世的期待。“纵酒”“还家”则流露出归乡的急切与对亲情的渴望,将个人情感与节日氛围交织。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孟浩然此诗聚焦腊八节的宗教仪式——石城寺礼拜。石壁间的金像、环绕的香山、古旧的竹柏禅庭,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回向一心归”表达了诗人对佛的,而“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则以景结情,将宗教的神圣与自然的宁静融合。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顾梦游的诗充满沧桑感:清水塘边的血磷、正阳门外的车马尘埃,暗示战乱后的凄凉;“云山来故人”则是对故人的思念。“晴腊无如今日好”虽有对晴腊的珍惜,但“白发空流浪”仍难掩漂泊的哀伤,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结合。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宋·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汪莘的词以“溪行”为线索,写腊八日的闲适与洒脱。“绿酒春浓”与“野店残冬”形成对比,突出节日的温暖;“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勾勒出清幽的山景。“拥渔蓑,顶渔笠”的想象,则表达了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