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大部分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对过去结果的过度推断与侥幸心理
大部分人在做决策或判断时,往往会陷入“从过去结果中得出不当推断”的陷阱——要么将短期、偶然的成功放大为“必然趋势”,要么因暂时的挫折否定未来的可能性。这种错误的本质是忽视概率与不确定性,被“模式识别”的本能误导(比如看到连续几次好运就认为“运气会一直跟着自己”,或因一次失败就认定“永远没机会”)。
具体表现形式
1. 盲目延续成功惯性:比如创业者因初期产品爆火,就认为“无需迭代也能持续增长”,忽视市场竞争的变化;投资者因某只股票短期上涨,就加大投入而不考虑基本面,最终因泡沫破裂亏损。
2. 用短期挫折否定未来:比如求职者因一次面试失败,就觉得自己“不适合职场”,放弃后续尝试;学生因一门科目没考好,就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不再努力。
3. 侥幸等待“更好的时机”:比如想健身的人总说“等忙完这阵再开始”,结果一年过去了还没开始;想学新技能的人总说“等有空了再报班”,结果“有空”的时候早已错过更佳学习期。
为什么大部分人会犯这个错误?
1. 思维进化遗留: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的,擅长“寻找模式”以应对自然威胁(比如看到狮子就逃跑),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模式识别能力容易被“随机事件”误导(比如中奖是小概率事件,但人们仍会认为自己“有机会”)。
2. 短视与侥幸心理:人们往往高估“当下的控制力”,低估“未来的不确定性”(比如认为自己能“一直保持好运”),或因害怕失败而选择“拖延”(比如“以后再说”的借口)。
3. 信息简化需求:面对复杂情况时,人们倾向于用“过去的经验”简化判断(比如“以前这么做都成功了,这次肯定也行”),而忽略环境的变化(比如市场规则、技术进步等因素)。
如何避免这个错误?
1. 区分“运气”与“能力”:成功时多问“是运气还是实力?”,失败时多问“是偶然还是必然?”,避免将短期结果等同于长期趋势。
2. 关注概率而非单次结果:用“长期概率”代替“短期结果”做决策(比如投资时看“年化收益率”而非“某次涨停”,求职时看“行业前景”而非“某次面试反馈”)。
3. 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将“变化”视为机会而非威胁(比如行业变革时,主动学习新技能而非固守旧经验),通过“小步试错”降低风险(比如想创业时,先做最小可行性测试而非投入全部资金)。
4. 设定“止损点”与“启动点”:比如投资时设定“亏损10%就卖出”的止损点,避免因侥幸心理越陷越深;想做的事设定“明天就开始”的启动点,打破“以后再说”的拖延循环。
这种错误看似“无伤大雅”,但长期积累会导致“错失机会”“放大损失”或“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意识到它的存在,是避免犯错的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