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驱邪信仰中,神灵体系涵盖上古传说神、道教尊神、历史人物神等,核心均围绕“镇鬼辟邪”功能:
1. 神荼、郁垒:上古传说中的“门神始祖”,据《山海经》记载,二人守卫东海度朔山的“鬼门”(万鬼出入之通道),用苇索捆绑恶鬼喂虎,是民间最早张贴于门的驱邪神灵,象征“阻挡恶鬼入门”。
2. 钟馗:道教“驱邪真君”,传说其为终南山落第进士,因貌丑被羞辱撞柱而死,玉帝封其为“捉鬼大神”。唐玄宗梦其捉鬼治愈疟疾后,命吴道子绘制其画像颁行天下,成为民间“镇宅驱邪”的代表性神灵,尤其流行于春节张贴。
3. 王灵官:道教护法神,全称“玉枢火府天将”,形象为红脸虬须、三目怒视、身披金甲、手持金鞭,负责“纠察人间善恶、驱妖除魔”,是道观山门的“镇守神”,民间也将其画像贴于家中护宅。
4. 赵公明:道教“财神兼驱邪神”,形象为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持铁鞭、跨黑虎,既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又能“镇宅避邪”,民间常将其与钟馗搭配供奉,祈求“财运与平安兼顾”。
5. 秦琼、尉迟恭:唐代武将,因《隋唐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传播,成为“武将门神”的代表。传说二人守护唐太宗寝宫,使其免受恶鬼侵扰,后太宗命画师绘制其戎装像贴于门上,民间效仿,成为“最普及的门神”。
6. 其他神灵:还包括马灵耀(华光大帝,道教“火神兼驱邪神”,三眼六臂、手持火器)、关羽(儒家“武圣”、道教“伏魔大帝”,象征“忠义与驱邪”)、张天师(道教“天师道创始人”,擅长“符籙驱邪”)等,均为民间常用的驱邪神灵。
二、驱邪门神的常见称呼及特点
门神是“驱邪神灵”的具体载体,因职责与形象差异,分为多个类别,常见称呼及特点如下:
1. 神荼、郁垒:被称为“上古门神”或“桃符门神”,是最古老的门神形象。早期为桃木雕刻的人形或名字,后来演变为画像,贴于门两侧,象征“守护门户、阻挡恶鬼”。
2. 秦琼、尉迟恭:被称为“武将门神”或“唐将门神”,形象为身披铠甲、手持鞭锏的武将,贴于大门两侧,寓意“武力镇宅、抵御外邪”,是民间“最接地气的门神”。
3. 钟馗:被称为“捉鬼门神”或“赐福镇宅真君”,形象为豹头环眼、铁面虬髯、手持利剑或桃木剑,贴于门上或室内,象征“捉鬼驱邪、保家平安”,尤其在春节张贴。
4. 文官门神:如包公(包拯)、文天祥等,被称为“祈福门神”或“文官门神”,形象为慈眉善目、身着官服的文官,贴于正堂或厢房门上,寓意“祈福纳祥、镇宅平安”,区别于武将门神的“武力驱邪”。
5. 祈福门神:如福、禄、寿三星,被称为“吉祥门神”,形象为手持福桃、如意、寿杖的仙人,贴于门上或室内,寓意“福星高照、禄位高升、寿比南山”,是民间“更受欢迎的祈福类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