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门神是中国民间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其核心是“驱邪避鬼、卫宅保平安”,根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与神话传说。
1. 上古自然崇拜与“五祀”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曲礼》便记载“春祀户祭”,将“门”列为“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之首,是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对象之一。当时人们相信,门是家宅与外界的连接点,也是邪祟入侵的主要通道,需通过祭祀“门神”来守护。
2. 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
据《山海经》《荆楚岁时记》等古籍记载,东海度朔山上有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有金鸡,树下有鬼门,万鬼由此出入。神荼、郁垒二神奉黄帝之命守卫鬼门,发现恶鬼便用芦苇绳捆绑喂虎。民间为避邪祟,便用桃木刻成二神模样挂在门上,或写其名字于桃木板上(称为“桃符”),这就是门神的最初形态。
3. 唐代秦琼、尉迟恭的演变
唐代以后,门神形象逐渐从神话人物转向现实武将。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常做噩梦被鬼魅纠缠,便让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手持兵器站在门前守护。时间久了,二将疲惫生病,李世民便命人绘制二人画像贴于门上,从此鬼魅不敢再来。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普及,秦琼、尉迟恭成为最经典的“武门神”。
4. 门神功能的扩展
随着时代发展,门神的功能从单一的“驱邪”扩展到“迎祥纳福”。除了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还出现了文官打扮的“文门神”(如魏征、包拯、福神、财神),用于贴在正堂或室内,寓意福寿康宁、招财进宝。
二、贴门神的讲究
贴门神是传统年俗的重要环节,需遵循一系列规矩,以表达对门神的敬畏之心,确保其发挥“守护”作用:
1. 时间讲究:除夕日特定时段
贴门神需在除夕当天完成,更佳时间为日落后至年夜饭前,且需全家到齐后再贴。此时正值辞旧迎新之际,贴门神寓意“请门神守护新一年的家宅平安”。
2. 位置与方向:对称、面朝外
对称张贴:门神需成对贴在门的两侧(如双扇门各贴一张),脸朝外(面向大门外),象征“同心协力守护家宅”,防止邪祟从门外进入。
左右顺序:不同门神有固定顺序。例如秦琼与尉迟恭,传统习俗以东为上(面朝大门时,秦琼贴在右侧,尉迟恭贴在左侧);文门神如福神、财神,则需按画像上的提示(如“日、月”“发、财”字样)排序。
3. 门神选择:匹配场景
武门神:如秦琼、尉迟恭,适合贴在外门(如入户门、院门),象征“威武镇宅”;
文门神:如福神、财神,适合贴在内室(如客厅门、卧室门),寓意“纳福迎祥”;
祈福门神:如“五福临门”“天官赐福”,适合贴在正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禁忌事项:避免冒犯门神
忌贴反:门神脸需相对,不能倒贴或背对。民间认为“反贴门神左右难”,若贴反会导致门神“不和”,无法有效守护家宅;
忌贴破损:门神画像需完整无破损,若有破损需及时更换。破损的门神被视为“不吉利”,可能招来邪祟;
忌贴错人物:不同门神有特定功能,需根据场景选择。例如秦琼、尉迟恭不能贴在室内,福神、财神不能贴在外门;
忌平日贴:门神需在春节等重大节日贴,平日贴被认为“能力不足”,无法起到守护作用;
旧门神处理:换下的旧门神需烧掉,不能随意丢弃。烧掉象征“送门神归位”,避免邪祟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