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以“敬祖尽孝、慎终追远”为核心,融合儒、释、道文化,以下是具体规矩:
一、祭祀前准备:庄重清洁,心怀敬畏
1. 环境清扫:提前打扫家中卫生,重点擦拭祖先牌位或遗像所在位置;若去坟地,需清理坟墓周围杂草,保持整洁,体现对祖先的尊重。
2. 供品筹备:选择时令水果(如苹果、梨,寓意平安)、糕点、米饭、酒水等新鲜食物(部分地区需供新米,象征丰收感恩);忌用牛肉(农耕功臣)、狗肉(视为不洁)等“不洁”食物。供品摆放遵循“单数为尊”(如三碗饭、三碗菜、三双筷),酒杯斟满三次,寓意“天地人”三才共敬。
3. 纸扎与冥币:准备纸钱、纸衣、纸屋等纸扎祭品(部分地区称“财包”,需写清祖先称呼、姓名及赠送人信息,用箔纸或彩纸 *** ),用于焚烧传递思念。
二、祭祀仪式:流程规范,情真意切
1. 接祖与送祖:
接祖:提前12天(如初十至十四)将祖先牌位“请”回家中,擦拭干净后摆放于祭桌,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持续至七月底)。部分地区需鸣炮、击鼓,象征迎接祖先归来。
送祖:七月十五下午36点(阴阳交替时分)举行,将牌位、财包、香烛等送至十字路口或江河边,焚烧纸钱时用树枝画圈(留缺口朝向祖先坟墓方向),防止外鬼争抢;焚化时不可挑动纸堆,避免破坏“阴间财物”。
2. 家祭流程:
点燃香烛(去世三年前用白烛,三年后用红烛),由长辈带领家人依次上香(左手插香,遵循“右为上”原则),默念祖先恩德或汇报一年言行。
烧纸时一张一张烧,边烧边说“祖先来领钱”,表达对先人的关怀;焚烧完毕后撒少量供品于纸灰,寓意“分享”。
家人按辈分磕头三次,仪式结束后,将供品加热后分食(部分地区称“回锅”,象征与祖先共享美食)。
3. 遥祭方式:无法返乡者,可在十字路口、河边画圈(留缺口),圈内烧纸给祖先,圈外烧少量给孤魂野鬼;供品用黄纸、水果、糕点,水泥地可用纸杯装土插香,焚香礼请城隍、土地及祖先。
三、行为禁忌:敬畏传统,避免冒犯
1. 着装与举止:需穿素色服装,避免红衣、浓妆(显得不庄重);祭祀时保持肃静,不可喧哗、嬉闹或代祭(心诚则灵)。
2. 时间与场合:忌提前或延后祭祀(“早清明,晚十一,七月十五正日子”);避免夜间外出(尤其深夜),以免“打扰”亡灵或遭遇不测。
3. 其他细节:不可踩踏冥纸或偷吃祭品(视为对祖先不敬);烧纸时不随意挑动纸堆(怕破坏“阴间财物”);祭祀后勿回头张望(避免“招惹”祖先)。
四、现代文明祭祀建议
随着时代发展,可选择鲜花、电子蜡烛、手机追思等方式替代传统焚烧,既环保又能表达哀思;同时注重“厚养薄葬”,生前赡养好老人,比死后祭祀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