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是会意字,其古字形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构造为“户”(门的象形)+“又”(手的象形),会意“以手拉门”的动作,本义为开启、打开。例如《左传·昭公十九年》中“启西门而出”,即明确表示“打开西门”;现代汉语中“启封”(打开信封、封口)、“开启”(打开容器或设备)等词,均保留了这一本义的直接引申。
二、“启”字的主要含义及引申义
1. 打开、开启:从“以手拉门”的本义出发,引申为“使关闭的东西不再封闭”。除上述“启封”“开启”外,还可扩展为“启动”(如机器、项目开始运行)、“启程”(开始旅程)、“启运”(货物开始运输)等。
2. 开发、开拓:由“打开”延伸为“拓展新的领域或空间”。例如《韩非子·有度》中“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启地”即“开拓疆土”;现代常用的“启蒙”(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启智”(开启智慧)等词,也体现了这一引申。
3. 开始、起始:因“打开”意味着“一个新的状态或过程的开始”,故引申为“始、开端”。如《尚书·金縢》中“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打开金縢之书是仪式的开始);“启用”(开始使用)、“启运”(开始运输)、“启幕”(开始演出或活动)等词,均用此义。
4. 开导、启发:古代“启”常与“教”相关,因“教导”需要“用言语打开对方的心智”。《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尚未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这里的“启”即为“启发、开导”;“启示”(通过启发提示领悟道理)、“启蒙”(开导蒙昧,使其获得基本知识)等词,均源于此义。
5. 陈述、禀告:古代“启”也用作“陈述、禀告”的意思,多用于正式场合。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府吏向母亲陈述事情);“启奏”(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启禀”(下级向上级禀告)等词,均保留了这一含义。
6. 书信、文体:古时“启”也是一种简短的书信文体,用于正式或私人间的通信。如《太平御览》引汉服虔《通俗文》“官信曰启”,即官方文书称为“启”;“启事”(陈述事由的文书,如寻人启事、 *** 启事)一词,也源于此。
7. 姓氏:“启”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传说源自夏朝君主夏启(禹之子),其后代以“启”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