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shùn)是汉语二级字,其含义随历史演变涵盖多个维度,既有具体事物的指代,也有抽象的精神象征。
1. 本义:蔓草
“舜”的本义为一种蔓生植物。《说文解字》明确记载:“舜,艸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 这里的“舜”指枝叶蔓延、花朵相连的草本植物,是古人对自然植被的早期命名。
2. 引申义:木槿的别称
“舜”常假借为“蕣”,指“木槿”(一种落叶灌木,花期短暂但绚丽)。《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名句,以“舜华”(木槿花)比喻女子容貌的娇艳。由此延伸,“舜颜”成为赞美女子容颜美丽的代称。
3. 核心象征:上古贤明帝王
“舜”最广为人知的含义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的尊称,史称“虞舜”“帝舜”。据《史记》《尚书》等古籍记载,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以“孝德”闻名:面对父亲瞽叟、后母及异母弟象的迫害(如纵火焚仓、填井活埋),仍坚守孝道,以德报怨。尧帝经“四岳”推举,对他进行“娶二女(娥皇、女英)”“职掌五典”“管理百官”等多重考验,最终禅位于他。
舜即位后,推行一系列仁政:举贤任能(命禹治水、弃掌农业、契管教化、皋陶执刑法,即“举八元八恺”);整肃吏治(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消除部落隐患);教化民众(强调“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倡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尧天舜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平盛世”的典范。
4. 文化象征:仁政与贤德的符号
“舜”逐渐演变为贤明统治者的象征。成语“尧风舜雨”出自《普庵录》,形容帝王施行仁政,如同尧、舜的恩泽般滋润百姓,后世用“舜”来赞美统治者的贤德。舜的“孝行”(如“孝感动天”的传说)成为儒家的核心典范,孟子称其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的孝子模范,其故事被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观念。
综上,“舜”的含义从具体的植物指代,延伸到木槿的别称,最终固化为上古贤明帝王的象征,承载着古人对“贤德”“仁政”的理想追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