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admin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于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22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句话浓缩了立冬的本质——既是秋冬季节的转换节点,也标志着万物从生长转向休养、从活跃归于沉寂的状态。

“立”与“冬”的语义解析

“立”为“开始”之意,意味着冬季自此拉开序幕;“冬”通“终”,既指秋季作物收割完毕、进入收藏入库的阶段,也暗含动物为抵御寒冷而进入冬眠、自然界生机逐渐收敛的过程。古人将“立冬”视为“万物收藏”的信号,强调此时应顺应自然规律,停止大规模农事活动,做好越冬准备。

立冬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气候与物候的特征

立冬前后,北半球太阳辐射量持续减少,地表虽仍有夏季储存的热量,但整体气温呈下降趋势。北方地区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部分地区已进入寒冷的冬季;南方地区虽有“十月小阳春”的短暂温暖,但整体也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过渡。物候上,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水开始结冰;“二候地始冻”,土地表层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等大鸟少见,海边出现外壳类似的大蛤(古人误认为雉化为蜃)。

农事与生活的意义

立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转折点:北方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需做好防寒措施(如浇灌冬水);江淮地区“三秋”(秋收、秋管、秋种)接近尾声;江南正抢种晚茬冬麦、移栽油菜;华南则是“立冬种麦正当时”。对人们而言,立冬意味着忙碌一年的农耕生活暂告段落,进入“休养”阶段。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习俗,通过吃饺子、食补等方式犒劳全年辛劳,同时补充身体热量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