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是汉服体系中深衣制的核心款式之一,因“续衽钩边”的独特结构而得名,是先秦至汉代更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其名称源于《礼记·深衣》“续衽钩边”的记载,指后片衣襟接长形成三角形状,绕至身前或背后,再用腰带固定,故又称“曲裾深衣”。
二、历史起源与演变
曲裾的出现与古代中原地区早期服饰文化密切相关。先秦时期,汉族尚未发明连裆罩裤,曲裾的多层绕襟设计可有效遮挡腿部,符合“礼”的规范(避免暴露),因此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广泛流行。汉代时,曲裾成为男女通用的服饰:男子曲裾下摆宽大,便于行走;女子曲裾则更显紧窄,下摆多呈“喇叭状”(又称“三绕膝”),并流行“三重衣”穿法(多层衣物叠加,每层领子外露)。东汉末年至魏晋,随着连裆裤的普及,曲裾逐渐失去实用功能,仅作为女子礼服保留,最终被襦裙取代。
三、核心形制特点
1. 交领右衽:衣领为交叠式,右侧衣襟覆盖左侧,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右衽”礼仪(左衽多为异族或逝者服饰)。
2. 续衽钩边:后片衣襟延长形成三角形状(称为“衽”),绕至身前或背后,用腰带固定,遮住三角末端,此为曲裾的标志性结构。
3. 衣裳连属:上衣与下裳缝合为一体(区别于直裾的分体设计),体现“被体深邃”的特点,符合《礼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的规范。
4. 下摆形态:女子曲裾下摆多为“喇叭状”(鱼尾式),行不露足;男子曲裾下摆宽大,便于活动。
5. 袖型多样:常见窄袖(便于劳作)、广袖(礼仪场合)、垂胡袖(袖口收窄,形如胡人袖子)三种,其中广袖为礼服常用。
6. 颜色与纹饰:颜色需遵循等级制度,如皇太后、太皇太后入庙服用“绀上皂下”(深青透红的上衣,黑色下裳);普通百姓则用素色或浅色。衣缘(领、袖、襟)多镶彩锦,纹饰有云气纹、几何纹等,寓意吉祥。
四、文化内涵
曲裾的设计蕴含丰富的儒家文化理念:
天人合一:下裳用12幅布拼接(对应12个月),袖口圆形(对应“天圆”),衣身方形(对应“地方”),体现对自然的敬畏。
礼仪规范:交领右衽、续衽钩边的结构强调“藏而不露”,符合古代“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
等级秩序:颜色、纹饰、长度均有严格规定,如“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彩色);具父母,衣纯以青;孤子,衣纯以素”,通过服饰区分身份等级。
五、穿着方式与注意事项
1. 穿法步骤:① 将上衣左右对齐,系结右襟;② 对齐中缝,系结左襟;③ 围合下裳(身前向身后围,两端交叠);④ 穿好右边袖子,将内襟绕至身后,系于右腋下方;⑤ 穿好左边袖子,折叠领子;⑥ 将外襟尖角绕至身后,固定在左胯位置;⑦ 系腰带(中点对齐腰部正中,绕至身后打单耳蝴蝶结);⑧ 整理领子,掖进腰带固定。
2. 固定方式:曲裾需用腰带固定(而非腰封,腰封为和服元素),腰带位置约在髋部,避免衣服走样。
3. 搭配禁忌:曲裾通常为单独礼服,外面不搭配其他衣物(如斗篷),仅可搭配中衣、裙子等内层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