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在民间常被称为春龙节,亦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二月二,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称谓与节日所承载的“祈雨纳祥、驱虫辟邪、祈求丰收”的寓意相一致,在不同地区存在称呼偏好与习俗差异。
由来与天象
“龙”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每年仲春之初,角宿首先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继而亢、氐渐次显现,古人形象地称为“龙抬头”。此星象与春耕时序相合,且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惊蛰、春分时段相邻,因而成为春回大地、阳气生发、农事将兴的象征。
主要习俗
节俗围绕“敬龙祈雨、驱虫辟邪、纳祥转运”展开,常见的有:剃头称“剃龙头”;以灰自门外蜿蜒撒入宅厨、绕水缸,称“引龙回”或“引钱龙”;以灯火、熏香“熏虫”;以炊饼、煎饼等象征“龙鳞”,以面条象征“龙须”;北方多地有“围粮囤/打囤”祈丰年;南方不少地区行祭社(祭土地公)等礼俗。
历史沿革
“二月二”在元代明确称为“龙抬头”,并在文献中广泛出现;至明清时期,节俗更为丰富,形成“引龙、驱虫、祭社、剃龙头”等多样化活动。其源头与上古天象崇拜及农耕文化密切相关,至唐宋又吸纳了“中和节”“挑菜”等元素,逐渐演变为今日所见的综合性春季节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