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是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的核心习俗,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灵魂之饼”传统与凯尔特人的驱鬼仪式。最初,信徒挨家乞讨“灵魂之饼”(用面粉和葡萄干制成的点心),以祈祷逝去亲人早日升天堂;凯尔特人则通过装扮和供奉食物驱赶游荡的鬼魂。现代演变中,儿童化身“小鬼怪”,通过“Trick or Treat”的口头威胁,向邻居索要糖果,成为万圣节更具代表性的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捣乱”形式
若住户拒绝给糖,孩子们通常会采取无害但恼人的恶作剧,这些行为多为象征性“报复”,旨在提醒住户履行“款待”义务:
涂鸦破坏:在住户的窗户、门框或墙壁上用马克笔写下“不给糖的惩罚”“小气鬼”等字样,或画鬼脸、涂鸦;
垃圾“回赠”:将住户门口的垃圾桶盖打开,把垃圾倒在地上,或把垃圾袋撕破,让垃圾散落一地;
宠物恶作剧:给邻居的猫、狗涂上颜料(如红色“血迹”、黑色“污渍”),或在宠物身上挂小牌子写“不给糖的小坏蛋”;
轻微破坏:踩烂住户门口摆放的南瓜灯(传统装饰),或把门把手涂上肥皂,让住户开门时弄脏手;
噪音骚扰:在住户门口大声喊叫、拍打东西,或播放恐怖音效(如鬼哭狼嚎),干扰住户休息。
现代演变中的极端情况
随着时代变化,“不给糖就捣乱”的性质逐渐偏离传统,部分地区出现更严重的“捣乱”甚至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威胁:澳洲曾发生孩子在讨糖时收到致命老鼠药(Ratsak,含Brodifacoum,对儿童致命)、精神类药物(如Seroquel,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事件,若儿童误食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公共安全事故:韩国梨泰院万圣节踩踏事故中,虽有观点认为“不给糖就捣乱”的游戏(如发糖吸引人群)加剧了人群聚集,但官方未明确证实,但此类事件反映了大型活动中“捣乱”行为可能引发的公共安全隐患;
社区冲突:国内部分小区因组织万圣节“不给糖就捣乱”活动引发争议,如广东某小区家长发起活动,因噪音、打扰居民等问题,被业主投诉“把小区搞得鸡飞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