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美政”——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呈现国力上升的态势。但因贵族集团的排挤(如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等),屈原遭谗言诋毁,逐渐失去楚怀王信任,先后被流放至汉北(今河南南阳一带)和沅湘流域(今湖南、湖北南部)。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楚怀王客死秦国,楚国濒临灭亡。屈原深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生命践行了对祖国的忠诚。
二、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传说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陷入巨大悲痛。为打捞他的尸体,渔夫们纷纷划船竞渡,穿梭于汨罗江上;为防止江河中的鱼虾啃食屈原身体,百姓们将家中米饭用菰叶(茭白叶)包裹成三角形(即早期粽子),或投入江中,或用五彩丝线缠绕,寓意“驱邪护体”。这些行为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核心习俗——赛龙舟与吃粽子。还有挂艾草菖蒲(驱邪避疫)、饮雄黄酒(消毒驱虫)、佩香囊(内置朱砂、雄黄等药材,寓意避邪)等习俗,均与纪念屈原的主题相关。
三、“纪念屈原说”的流传与影响
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文献《续齐谐记》(南梁吴均著),其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虽屈原去世后数百年,端午习俗已存在(如先秦时期的龙舟竞渡源于吴越地区的图腾祭祀),但屈原的爱国精神与动人诗篇(《离骚》《天问》《九歌》等)契合了中国民众对“忠贞”“正义”的推崇,使得“纪念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最主流的解释,并融入民间文化记忆。唐代以后,“端午”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成为主流称呼,进一步强化了与屈原的关联。
四、端午节的多元起源与文化融合
需说明的是,端午节的起源并非单一。除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忠臣,被吴王夫差赐死,投江自尽)、孝女曹娥(东汉时期,为寻父投江,后抱父尸而出)、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与寒食节相关)等说法,以及“恶月恶日”(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日为“恶日”,需避邪)、夏至(古代夏至节气与端午习俗融合)等自然起源说。但在众多起源中,“纪念屈原”因承载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成为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流传最广、影响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