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味:蛋挞的由来

admin

蛋挞的起源与全球传播:从欧洲到亚洲的味觉融合

蛋挞的核心是“蛋浆馅料+酥脆挞皮”的组合,其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欧洲。据记载,早在14世纪,英国人就用牛奶、糖、蛋及香料 *** 类似蛋挞的“奶挞”(Custard Tart),1399年亨利四世的宴会上已有其身影。同期,欧洲修道院的修女们为利用剩余蛋黄(蛋白用于洗涤衣物),将其与糖、蛋结合制成甜点,成为蛋挞的早期雏形。

葡式蛋挞:修道院的遗产与葡萄牙的改良

经典美味:蛋挞的由来

18世纪,葡萄牙里斯本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们对蛋挞配方进行改良,加入肉桂、柠檬皮等香料,创造出“葡式蛋挞”(Pasteis de Nata)的前身。1837年修道院关闭后,配方流入民间,蛋挞开始在世俗饼店售卖。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斯托在澳门路环岛开设安德鲁饼店,结合英国糕点工艺与葡式传统,推出广受欢迎的“安德鲁葡式蛋挞”;1996年其与妻子玛嘉烈婚变后,玛嘉烈将名下店铺更名为“玛嘉烈”,进一步优化蛋挞的甜度与色泽,使葡式蛋挞成为澳门的标志性美食。

蛋挞传入中国:从广州到香港的本土化演变

20世纪20年代,广州各大百货公司为应对竞争,推出“星期美点”(每周一款特色点心),蛋挞正是在此时进入中国。香港引入蛋挞的时间约为1940年代,最初在饼店销售,19501980年代成为茶餐厅的“镇店之宝”——当时的蛋挞体积较大,一份即可作为下午茶餐。随着茶餐厅文化的变迁,1990年代起香港茶餐厅多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仅旧式茶餐厅保留自家烤制传统。为适应本地口味,香港师傅用广式酥皮(以猪油、面粉制成)替代传统厚重挞皮,推出“港式蛋挞”,其酥脆口感与香甜蛋浆更符合广东人的偏好。

葡式蛋挞的中国化:澳门的创新与流行

19世纪中叶,澳门面包店借鉴葡萄牙蛋挞工艺,结合本地食材(如新鲜牛奶、鸡蛋) *** 出具有澳门特色的葡式蛋挞。20世纪80年代,香港引入澳门蛋挞并进行本土化改良,推出“港式蛋挞”,以广式酥皮替代厚重挞皮,口感更加酥脆,在香港茶餐厅迅速流行。90年代,肯德基将葡式蛋挞引入中国大陆,凭借标准化生产与大规模推广,蛋挞从“西式甜点”转变为“国民甜品”,走进街头巷尾的甜品店,成为男女老少的“心头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