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出嫁时,送亲是传统婚嫁习俗的重要环节,送亲人员多为女方亲属,其选择遵循“权威、吉祥、亲近”的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核心长辈:舅父、叔伯
传统习俗中,舅父或叔伯是送亲队伍的核心,代表新娘家的权威与体面。若新娘有亲舅父,优先由舅父担任送亲领队;若无,则由叔伯(父亲的兄弟)承担。人选需满足“长相端庄、举止大方、能端得住架子”的要求——即使性格内向或举止随意,此时也需接受短期培训(如礼仪规范),确保能撑起场面。若女方确有至亲叔伯,即使其条件不佳,也必须出面,否则会被视为“失礼”,遭人耻笑。
2. 平辈亲属:兄弟、堂/表兄弟
新娘的亲兄弟、堂兄弟或表兄弟是送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负责陪伴新娘至新郎家。古代强调“兄弟送姐妹”的仪式感,认为这是娘家对新娘的保护(如防止婆家刁难),同时向男方展示娘家的“势力”。现代则更注重“亲近”——若亲兄弟不在,可由表兄弟替代,但需为男性。
3. 同辈女性:伴娘、闺蜜、堂/表姐妹
伴娘是现代送亲队伍的“标配”,通常由新娘的闺蜜或关系极好的堂/表姐妹担任,主要职责是全程陪伴新娘,照顾其情绪与需求(如整理头饰、递纸巾)。古代虽有“姐妹送嫁”的习俗,但现代更强调“女性好友”的参与,以增添婚礼的温馨感。
4. 晚辈:未成年男孩(侄子、表侄)
部分地区有“带晚辈送亲”的习俗,要求送亲队伍中有一名未成年男孩(如新娘的侄子、表侄),寓意“早生贵子”——希望新郎新娘婚后早日添丁。男孩需由新娘家族中“健康、活泼”的亲属担任,象征家族的延续。
5. 禁忌人群:需规避的特殊角色
并非所有亲属都能参与送亲,传统习俗中有以下禁忌:
姑、姨:因“姑”谐音“孤”(孤独)、“姨”谐音“疑”(猜忌),被视为婚姻不吉利的象征,故姑妈、姨妈不能送亲;
姐送妹:部分地区有“姐姐送妹妹,穷一辈子”的说法,认为姐姐出嫁后已属“出阁”,再送妹妹会“带走好运”;
寡妇、孕妇:被视为“不完整”的人(寡妇失去丈夫、孕妇即将有新生命),送亲可能给新人带来“不顺”,故需规避。
以上是女方出嫁送亲人员的传统构成与讲究,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但核心均围绕“吉祥、权威、亲近”展开,旨在为新人的婚姻讨个好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