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冬季第3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12月6日至8日交节,标志仲冬正式开始。古人以“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概括其气候特征,意味着气温显著下降、降雪(或雨雪)概率与范围增大;需注意,节气名中的“大雪”是气候概念,并不等同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等级。气象学上“大雪”通常指:能见度<500米,且地面积雪深度≥5厘米或24小时降雪量5.0—9.9毫米。它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对农事安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候与自然物候
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寒号鸟因寒而止鸣);二候虎始交(阴极阳生,猛虎开始求偶);三候荔挺出(兰草“荔挺”感阳气而抽芽)。这些物候提示着阴盛至极、阳气始萌的节令转换,也反映出越冬期生物对寒冷的适应节律。
传统习俗与生活图景
围绕“雪盛”与“冬藏”,民间形成了多样习俗:其一,腌肉备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以盐、花椒、八角、桂皮等腌渍鱼、肉、禽,风干悬挂,迎接新年;其二,观赏封河与冰雪活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冰封可滑冰嬉戏,南方亦多雪景赏玩;其三,进补与暖食——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之说,常食萝卜、羊肉/牛肉/鸡肉等温补食材,或以红薯粥暖胃;文人雅士有“踏雪寻梅”“烹茶煮雪”“大雪藏冰”等雅事,既应时令又寄情怀。
农事要点与谚语智慧
大雪前后,东北、西北平均气温常降至10℃左右,黄河流域与华北多在0℃以下,易出现寒潮、降雪、冻雨、雾凇、流凌等天气过程;江南进入隆冬,常现冰冻;江淮、西南的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宜适时施用腊肥/分蘖肥并做好清沟排水。贮藏的蔬菜与薯类要勤检查、适度通风,防升温高湿导致烂窖。相关农谚如“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既凝结经验,也提示雪对保温保墒与肥田的积极作用。
起居养生与文化意涵
起居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注意防寒保暖与室内通风,择时进行慢跑、快走等耐力运动,循序渐进、充分热身;饮食以温补助阳、养阴益精为要,兼顾优质蛋白与维生素。文化层面,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雪所承载的观象授时、顺时而作的观念,至今仍具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