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分(9月23日左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逐渐从夏季的炎热转向秋季的凉爽,但具体感受因地区而异:
南方地区(江浙沪、川渝、华南等):8月下旬至9月中旬仍有“秋老虎”现象,部分地区会出现35℃以上的短暂高温反弹;9月中旬后,随着冷空气南下,高温基本结束,但华南地区(如广东、福建)的高温可能持续到10月初,真正凉爽需等到10月中下旬。
北方地区(华北、黄淮等):8月底至9月初冷空气开始活跃,高温明显减弱;9月之后天气转凉,白天更高气温一般在2530℃之间,但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可达10℃以上)。
整体趋势:秋分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增多,气温下降速度加快。“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会更加明显,每次降雨后气温都会有所下降。
秋分之后的饮食建议
秋分后,气候以“凉燥”为主(即气温下降伴随空气干燥),饮食上需遵循“滋阴润燥、温润为主、兼顾脾胃”的原则,具体推荐如下:
滋阴润燥食物:优先选择具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梨(养阴生津、化痰止咳)、百合(养阴润肺、养心安神)、银耳(补气润肺、滋阴生津)、蜂蜜(润喉降燥、补中缓急)、莲藕(清热凉血、健脾开胃)、鸭子(滋阴补虚、利水消肿)等。例如,可将梨与百合、银耳一起煮水喝,适合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喉干痒、咳嗽等症状。
应季蔬果:多吃当季的新鲜蔬果,如秋梨、葡萄、甘蔗、山楂、板栗、莲藕、红薯等。这些食物不仅富含维生素和水分,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
温润调理食物:适当食用一些温润的食材,如芝麻(补肝肾、益精血)、核桃(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糯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应对秋季的凉燥。
减少辛辣 *** 食物:避免或减少生姜、辣椒、花椒等辛散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容易耗伤津液,加重秋燥症状。
进补需适度:“贴秋膘”虽是秋季传统,但需根据体质和时令特点进行。避免盲目进补或过度食用油腻、肥甘厚腻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以免阻碍脾胃运化,影响消化吸收。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