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祭祖:作为清明节的核心习俗,是表达对祖先“思时之敬”的重要方式。传统做法包括前往墓地铲除杂草、摆放供品(如酒食果品)、上香祷祝、焚化纸钱,部分地方保留着培新土、插新枝的环节;现代则衍生出鲜花祭祀、网上祭祀、“云祭扫”等低碳形式,既保留追思内核,又符合生态文明理念。
春祭祈丰:部分地区会在清明前后举行春祭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例如广东连山壮族的春耕节,有“迎春牛”(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向春牛投掷棉籽)、“打春堂”(用鞭子打春牛象征打掉懒惰)、“泼春泥”(寓意丰收)等民俗,融合了农耕文化与祈福主题。
二、踏青郊游与自然体验
踏青赏花: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踏青赏花的好时机。人们走进城市公园(如广州越秀公园的紫荆、木棉)、森林公园(如深圳梧桐山、安徽天柱山)、历史文化街区(如苏州平江路、杭州西湖),或前往郊区乡村旅游点(如惠州罗浮山那里花开主题公园、广州从化溪头村),欣赏樱花、郁金香、油菜花等春花,感受自然生机。部分景区还会举办花车巡游、民俗表演等活动,增添节日氛围。
户外休闲:“轻户外”成为清明出游的新趋势,短途徒步、亲子登山、露营野餐等项目备受青睐。例如广州临江大道、二沙岛的草地露营,从化溪头村的竹林徒步与挖竹笋体验,既能让游客亲近自然,又能享受亲子互动的乐趣。
三、传统民俗与文化体验
荡秋千:作为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历史悠久。古时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后发展为两根绳索加踏板的样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勇敢精神。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荡秋千比赛,成为节日欢乐的一部分。
放风筝: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人们白天放风筝,夜间则在风筝下挂彩色灯笼(称为“神灯”),寓意“放走晦气、带来好运”。天津的“风筝魏”等传统风筝 *** 技艺,更是将风筝打造成融合艺术与文化的载体。
插柳戴柳: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人们会在踏青时折柳枝插在门楣、屋檐上,或戴在头上。这一习俗源于对柳树生命力的崇拜(“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有辟邪祈福的寓意。
文化展览与研学:许多博物馆、文博场所会推出清明主题的文化活动,如故宫博物院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河南博物院的“穿越千年话清明——文物里的节气密码”线上直播、上海博物馆的“纸鸢高飞”“竹编蹴鞠球”等手作体验,让游客在参观中了解清明文化的内涵。
四、特色饮食体验
传统美食:清明节有丰富的传统美食,如江南一带的“青团”(用浆麦草汁和糯米粉制成,馅心多为豆沙,油绿如玉、糯韧绵软)、蒿饼(用新蒿嫩芽和糯米舂制,包入肉、蔬菜等馅料,清香扑鼻)、馓子(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称“寒具”);广东地区的“艾粄”(用艾草汁和米粉制成,性温驱风祛湿)、“汤糍”(壮族特色,用糯米粉包入馅料,蒸熟后蘸糖吃,寓意团圆)。
春季时令美食:清明前后正值春季食材上市,人们会品尝新鲜的春笋、春芽、野菜(如香椿、荠菜)。例如广州从化的“春笋宴”(用春笋做菜,鲜美可口)、江南地区的“荠菜馄饨”(用荠菜做馅,清淡爽口),体现了“不时不食”的传统饮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