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寿是雨水节气更具代表性的孝道习俗之一,核心是女婿向岳父岳母表达感恩与祝福。女婿需准备“罐罐肉”(用沙锅炖猪脚、雪山大豆、海带,用红纸红绳封罐)和缠有一丈二尺长红带的藤椅作为礼品。“罐罐肉”寓意感谢岳父母养育之恩,“红带”象征“寿缘”绵长,祝愿岳父母健康长寿。若为新婚女婿,岳父岳母通常会回赠雨伞,寓意遮风挡雨、旅途顺遂。
2. 回娘屋(归宁)
流行于川西及周边地区的亲情习俗,出嫁女儿在雨水节气携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已生育的妇女需带上罐罐肉(同接寿礼品)、椅子(象征“添丁”或“安坐”),感谢父母养育之情;久不怀孕的妇女,母亲会为其缝制红裤子(贴身穿),寓意“驱寒暖宫、早日得子”。这一习俗体现了家庭与亲情维系。
3. 拉保保(撞拜寄)
旨在为子女祈求健康成长的认亲习俗,常见于川西、胶东等地。拉保保(四川称“干爹干妈”,胶东多称“认干亲”):父母手提酒菜、香蜡纸钱,带着孩子在人群中寻找目标(若希望孩子有文化则找文人,需强健则找壮汉),拦住对方让孩子磕头拜寄,对方答应后摆酒菜、焚香,为孩子取名,此后两家常年走动(称“常年干亲家”)。撞拜寄:妇女手牵幼子在路边等待,拦住之一个经过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少),让孩子拜其为干亲,认为“撞到谁就是谁的缘分”,寄托“雨露滋润易生长”的美好愿望。
4. 占稻色
华南地区古老的祈丰习俗,通过爆炒糯谷米花占卜当年稻谷收成。雨水节气时,农户将糯谷倒入烧热的铁锅(或“干镬”)中爆炒,待谷壳爆开成米花后,观察其数量与成色:米花越多、越白,预示收成越好;米花少或发黄,则意味着收成欠佳、米价可能上涨。这一习俗反映了农民对粮食丰收的期盼。
5. 祭龙与食龙食
南方部分地区结合“龙抬头”(农历二月二,与雨水节气接近)的传统,举行祭龙活动(如舞龙、祭龙王庙),感恩龙神掌管云雨;同时食用“龙”形食物(面条称“龙须”、春饼称“龙鳞”、饺子称“龙耳”),象征对龙的敬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汉代青龙纹瓦当(中国农业博物馆藏)上的青龙纹饰,也体现了古人对龙的崇拜与对农业丰产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