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当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不考虑大气折射),这是“分”的核心含义。此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延长,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南半球则相反,昼渐长夜渐短。这种昼夜变化是秋分最显著的天文气候特征。
二、气温变化:逐步降温,昼夜温差拉大
秋分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仍多于吸收的热量,气温呈持续下降趋势。昼夜温差加大是此阶段的关键特点,多数地区昼夜温差超过10℃,部分北方地区甚至可达15℃以上,民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随着气温降低,西北高原北部日更低气温可降至0℃以下,出现霜冻;东北、华北等地普遍降至1015℃,进入深秋;南方地区日平均气温也多降至20℃以下,告别炎热。
三、降水特征:总量减少,天气转干燥
秋分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天气逐渐干燥。北方地区因冷气团控制,降水多在20mm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秋旱;南方地区虽仍有降雨,但强度减弱、频率降低,多为小雨或阵雨,降水量一般在4060mm之间。水汽蒸发加快,湖泊、河流水量减少,部分沼泽、水洼开始干涸,形成“水始涸”的物候特征。
四、物候表现:自然界的季节转换信号
秋分对应“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渐旺,雷声逐渐消失);二候蛰虫坯户(蛰居的小虫开始用细土封堵洞口,抵御寒气);三候水始涸(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水域面积缩小)。这些物候现象共同标志着自然界从“夏长”向“秋收”过渡,生命活动逐渐进入休养状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