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比喻官员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南宋学者何薳的文言文笔记《春渚纪闻·卷六 东坡事实·写画白团扇》,文中详细记载了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任杭州通判时处理的一桩民事纠纷。
故事详情
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掌管诉讼、民政等事务)。一日,一名制扇匠人因拖欠绫绢商人二万钱未还被告上公堂。匠人哭诉缘由:“我家世代以制扇为业,今年年初父亲去世,花费了不少钱财;入春以来,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制成的扇子无人问津,实在没有钱偿还,并非故意拖欠。”苏轼听后,沉思片刻,命匠人回家取来二十把空白夹绢扇面。他拿起公堂上的判案笔,随意挥洒——时而写下潇洒的行书、狂放的草书,时而在扇面上勾勒出枯瘦的树木、嶙峋的怪石。短短片刻,二十把扇子便画好了。苏轼将扇子交给匠人,叮嘱道:“你快拿去外面卖了,换钱偿还债务。”匠人接过扇子,泣不成声地谢过苏轼,匆匆走出衙门。
谁知,匠人刚出府门,早已等候多时的文人墨客、市民百姓便围了上来。他们争相传看扇子上的字画——苏轼的书法刚劲有力、飘逸洒脱,画作意境深远、栩栩如生,每一把都堪称艺术珍品。众人纷纷掏钱购买,争先恐后,不一会儿,二十把扇子便被抢购一空,每把售价高达一千钱(刚好够还欠款)。匠人拿着卖扇得来的钱,赶回衙门还清了债务。消息传开,整个杭州城都为之感叹,不少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
成语寓意
“东坡画扇”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画才华(其书法自成一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更凸显了他爱民如子的为官品格。面对百姓的困境,他没有机械地执行法律,而是用实际行动帮助对方渡过难关——用自己的专长(书画)为制扇匠人的产品增值,既解决了债务问题,又保住了匠人的生计。这种体恤民情、灵活变通的执政方式,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也成为“关心百姓疾苦”的生动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