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月令七十二集解》明确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为“终止、躲藏”之意,标志着炎热暑天正式结束,气温开始从炎热向寒冷过渡。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逐渐南退,北方冷空气活动增多,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外)气温逐步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节气的寓意
1. 气温转折:从炎热到凉爽的过渡
处暑是夏秋季节的重要转折点,意味着“暑热将尽”。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北方地区尤为明显,“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开始出现),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处暑天气凉”的谚语,形容秋雨过后气温明显下降的趋势。但需注意,“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南方部分地区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出现短期高温天气(称为“秋老虎”),但整体气温呈下降态势。
2. 自然物候:生命轮回的信号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生动诠释了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一候“鹰乃祭鸟”,老鹰感受到秋气肃杀,开始大量捕猎鸟类,食前会陈列猎物(如祭祀一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逐渐凋零,树叶飘落、草木枯黄,充满肃杀之气;三候“禾乃登”,“禾”指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登”意为成熟,此时庄稼进入快速成熟期,田野里一片金黄,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谷到处暑黄”的说法,标志着丰收季的到来。
3. 农事意义:丰收与播种的关键期
处暑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一方面,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如中稻、棉花、玉米、大豆等)进入成熟收获期,农民需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晾晒,避免秋雨影响产量(如“处暑雨如金”,降水对晚稻抽穗扬花至关重要,但过多则可能导致倒伏);部分秋播作物(如荞麦、萝卜、白菜等)开始播种,需注意蓄水保墒(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需防范秋旱,确保冬小麦顺利播种)。
4. 文化内涵:传统习俗的情感载体
处暑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例如,“放河灯”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重要习俗,人们将河灯(荷花灯)放入江河湖海,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吃鸭子”是处暑的传统食俗,鸭肉味甘性凉,适合秋季润燥,民间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说法;沿海地区的“开渔节”则在处暑后举行,欢送渔民出海捕鱼(此时海域水温仍高,鱼群集中,是渔业收获的好时节);还有“祭土地爷”的习俗,农家通过祭祀感谢土地的馈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