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

admin

元宵节的核心节俗是张灯、赏灯,自汉代以来,民间便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传统。唐代时,元宵灯会已盛极一时,长安城的灯市规模宏大,燃灯五万盏,花灯样式繁多;宋代更是将灯期延长至五天,出现了“灯山”“灯市”等大型灯会;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则在午门设立“虌山灯柱”,形成“灯市口”等特色街区。这些传统延续至今,“灯”成为元宵节更具辨识度的符号,因此被称为“灯节”。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

1. 佛教起源说:东汉明帝刘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明帝听说印度摩喝陀国正月十五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便下令皇宫、寺庙及民间百姓在这一夜挂灯,以弘扬佛法。这一礼仪逐渐从宫廷传入民间,成为全民性的节日习俗。

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

2. 道教“三元说”: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天官(赐福之神)的诞辰,天官喜乐,因此需燃灯庆祝,以祈求天官赐福、消灾解难。这种信仰与民间“祈福”的需求结合,推动了挂灯笼习俗的形成。

3. 民间传说——驱邪避灾:相传古时一只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被猎人误射致死。天帝得知后震怒,命天兵于正月十五放火烧毁人间。天帝的女儿于心不忍,悄悄告知百姓。人们便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张灯结彩、燃放爆竹,使人间看似一片火光,骗过了天兵。此后,挂灯笼成为纪念这一事件的方式,寓意“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4. 火把节演变说:汉代时,民间有“持火把驱赶虫兽”的习俗,希望在春耕前消灭害虫、保佑丰收。随着时代发展,火把逐渐演变为灯笼,形式更加多样,从实用性的驱虫工具转变为喜庆的节日装饰,成为元宵节的重要元素。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