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节俗与民俗活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让海内外受众直观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禅城区打造的“永不落幕的民俗盛宴”(“行通济”“秋色巡游”等十大民俗活动),以及“国笋文化嘉年华”“车水马龙节”等本地特色活动,邀请海外侨胞、侨商代表与港澳台嘉宾共同参与,沉浸式体验禅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魅力。广州日报推出的《师傅请指教》文化传播工程,通过“小麦学艺记”系列(90后编辑化身学徒,拜非遗传承人为师学习粤菜烹饪、传统广府婚礼等),生动展示岭南非遗的活态传承,相关短视频与报道被央媒及副省级城市党报转载,获得海外网友高度关注。禅城区还通过“永不落幕的民俗盛宴”等活动,让海外侨胞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深化情感联结。
二、侨团与海外社群传播
侨团是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整合侨团资源、开展合作活动,能有效扩大岭南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例如,禅城区委统战部向英国梅德韦中国佛山禅城区联谊会等海外侨团赠送花车、醒狮等道具,参与伦敦华埠新春庆典巡游、开普敦国际嘉年华等活动,将龙狮、彩灯、陶瓷等岭南元素与当地文化结合,展示禅城风采。截至2025年初,已累计赠送花车22台、醒狮5对、岸上龙舟1条,活动覆盖英国、南非、东非等地,形成“岭南文化出海”的响亮品牌。禅城区还指导东非佛山禅城同乡总会培养当地人组成的狮队,在2025年春节期间为中华街商铺“采青”,凝聚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禅城区依托5个“华侨文化交流基地”(以龙狮、传统武术、南粤风韵等为主题),接待西班牙、丹麦等国侨团,开展陶艺 *** 、武术习练等活动,延展至经济社会环境考察与合作。
三、媒体与数字化传播
媒体与数字化技术为岭南文化传播提供了高效渠道,通过全媒体矩阵、沉浸式技术及精准推送,提升传播效果。例如,广州日报构建“粤韵”IP标识的文化传播体系,包括《粤韵周刊》(2022年创办,展现岭南文化底蕴)、“粤韵杯”年度作文与美术主题大赛(2023年启动,走进港澳中小学,2024年港澳参赛人数超2000人,全网流量过4500万)、《师傅请指教》等品牌,通过精品报道、短视频等形式,推动岭南文化走进东南亚及全球。禅城区构建“央媒+省媒+境外友好媒体+地方媒体”的立体传播架构,多层次传播民俗盛会、交流活动及宣传视频,2024年“岭南文化出海”相关报道覆盖亚、非、欧、美洲逾20家主流媒体,强化海外侨胞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认同。广东省博物馆利用AR技术开发“数字博物馆”项目,观众扫描文物即可了解相关信息并互动,增强参与感;广州“粤剧直播”项目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粤剧片段与演员排练过程,吸引大量年轻观众,推动岭南文化融入年轻人生活。
四、文化活动与品牌出海
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与活动,将岭南文化推向国际舞台,提升其全球知名度。例如,禅城区以“岭南文化出海”为主题,每年向海外侨团赠送花车、醒狮等道具,参与当地知名盛典(如伦敦华埠新春庆典、开普敦国际嘉年华),并将龙狮与彩灯、陶瓷、传统童谣、街舞等结合,探索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实现地域性跨越(从亚洲到非洲)。广州日报《粤韵周刊》自2022年创办以来,获得港澳媒体(如香港《》海外版、澳门《澳门日报》)及海外媒体(如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国媒体)的广泛转载,成为地方媒体向世界讲好广州故事的重要桥梁。《粤韵周刊》还推出《带你读懂广州两千年》繁体版新书(2024年在澳门首发),改编为《我的家在湾区》绘本(成为澳门青少年课外读物),深化文化传承。“粤韵杯”大赛走进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华文学校,依托品牌活动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南亚有效传播。
五、非遗与技艺活态传播
非遗与技艺是岭南文化的瑰宝,通过活态传承与展示,让海外受众近距离感受其魅力。例如,禅城区依托省级非遗传承人资源,录制《佛山醒狮十八式》教学视频,向海外侨胞与国际友人展示醒狮文化;《师傅请指教》节目通过“大家传薪录”(高端对话,如访学团向非遗传承人求教)与“小麦学艺记”(学艺体验,如编辑学习粤菜、筹备广府婚礼)两条主线,生动讲述中华文化传承故事,相关内容被客户端、环球网等央媒转载。禅城区还通过“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开展陶艺 *** 、武术习练等活动,让海外侨胞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体验岭南技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