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后正值暑湿渐盛、阳气外发的时节,饮食宜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暑、助消化为主,兼顾时令与体质,做到既应景又不过量。
应季食材与简易搭配
粽子:糯米性黏滞、不易消化,建议与陈皮、山楂同饮或搭配蔬菜,帮助理气助消化;也可改良为杂粮杂豆粽(糯米中加入约1/3杂豆),更利于控制血糖波动。
清暑祛湿: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暑;冬瓜排骨汤利水消肿;薏米红豆粥健脾祛湿,适合湿热偏重者。
时令水果:
杨梅富含维C和有机酸,开胃解腻,食用前用盐水浸泡去杂质与小虫;
荔枝性热,成人每次约200–300克(10–15颗),避免空腹,可与绿豆汤等搭配以防“上火”;
西瓜含水量>90%,解暑佳品,脾胃虚寒者适量;糖友可在两餐间少量食用,单次不超过200克。
应季蔬菜:红苋菜补铁,烹饪前先焯水以减少草酸影响钙吸收。
不同人群吃粽与控量建议
糖尿病或血糖不稳:优先选择杂粮/杂豆粽,把粽子计入当日主食;建议每次50–75克(约半个),当天减少其他主食摄入。
高血压:避免高盐馅(如咸肉、火腿、腊肠),可选低盐肉粽或清淡口味,搭配清淡蔬菜汤。
高血脂:避开含肥肉、猪油的粽子。
老年人与儿童、胃肠功能较弱:粽子少量多次,细嚼慢咽,避免空腹或睡前2小时内食用。
一般人群:每日不超过2个普通粽子为宜。
作息与运动建议
顺应夏季日照变化,倡导“夜卧早起、午间小憩”:建议不晚于23:00入睡、5:00–6:00起床,午间15–30分钟小憩;运动以八段锦、太极、散步等温和方式为主,宜在6:00–8:00晨练,10:00–15:00减少暴晒,运动后及时补水,可少量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时令防虫与小妙用
门前悬挂艾草+菖蒲有助祛湿浊与驱蚊:二者以2:3捆扎,艾草倒置、菖蒲正置;水菖蒲悬挂约1周后可取叶煮10分钟喷洒墙角;亦可用艾叶50克+鲜菖蒲根100克煮水兑入洗澡水至淡茶色(皮肤敏感或孕妇慎用)。端午食荔枝宜适量,避免一次性过多引发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