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数九寒天”的起始点。民间普遍将冬至日视为“交九”(开始数九)的日子,从这一天起,每九天为一个“九”,依次为一九、二九直至九九,共八十一天。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寒冬周期的经验,通过“数九”记录冬季寒冷程度的变化,直至“九九”结束、春暖花开。数九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已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的记载,说明最迟在六世纪时,民间已将冬至与数九紧密结合。
冬至的含义
1. 天文意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的照射角度最小,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最少,导致白昼时间达到年度极小值。
2. 气候意义:冬至标志着北半球冬季的正式开始,此后虽白昼逐渐变长,但地表热量仍在持续散失,气温继续下降,直至“三九”“四九”期间达到全年最冷时段(民间有“冷在三九”之说)。
3. 文化意义: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象征着寒冷即将过去、阳气逐渐回升,因此民间有祭祖、吃饺子(北方)、吃汤圆(南方)等习俗,以祈求团圆与来年吉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