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息浓郁的云南花灯剧

admin

云南花灯剧:扎根乡土的民间歌舞小戏

云南花灯剧是云南省地方传统戏剧,渊源于明代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形成戏曲形式,流行于全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区。其以“灯”为名,早期演出多在广场围成圆圈(俗称“簸箕灯”),融歌、舞、戏于一体,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一、浓郁乡土气息的来源

气息浓郁的云南花灯剧

1. 剧目内容:聚焦农村生活

传统花灯剧目多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反映农村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家庭等日常场景。如《迎春》《探干妹》《大茶山》等,唱词、道白均用云南方言,充满乡土味。即使是“灯夹戏”时期移植的滇剧剧目,也被改编为符合农村观众口味的形式。

2. 音乐曲调:融合民间音乐

花灯音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二是本地民歌小调(如《十大姐》《十杯酒》,其中《十大姐》源自弥渡山区),三是吸收其他曲种、剧种的曲调(如滇剧唱腔、腾冲花灯高腔)。这些曲调经花灯吸收后,结合云南方言语音、舞蹈节奏,形成“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3. 舞蹈特色:“崴步”为核心

花灯舞蹈以“崴步”为特色,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表演者通过“崴步”配合扇子、手帕的“手中花”“扇花”,动作轻快活泼,贴近农民生活。传统舞蹈还有《狮舞》《猴棉花》《连厢》等,既有只舞不唱的,也有集体性歌舞,充满乡土活力。

二、九大支派:地域特色的多元呈现

云南花灯因地区不同,形成9个支派,各有艺术特色:

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剧目最多,伴奏以胡琴为主,唱腔婉转;

玉溪花灯:革新最早,吸收滇剧元素,剧目及表演形式受滇剧影响,被称为“新灯”;

弥渡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代表作《十大姐》源自弥渡民歌,旋律优美;

姚安、大姚、楚雄花灯:以笛子、梆子伴奏,民歌小调丰富;

建水、蒙自花灯:吸收彝族“跳弦”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风格独特。

三、代表剧目:经典与创新并存

1. 传统剧目:《十大姐》(花灯歌舞,以“崴步”和扇花表现少女采茶场景)、《大茶山》(反映茶山劳动生活)、《探干妹》(小生小旦爱情戏,唱词通俗)、《闹渡》(喜剧风格,展现农村渡口趣事)。

2. 现代剧目:《依莱汗》(反映边疆民族团结)、《石月亮》(展现傈僳族风情,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梭罗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获文华剧目奖)。

四、传承与发展:从民间到舞台

云南花灯剧的发展经历了“老灯时期”(辛亥革命前,以歌舞为主)、“新灯时期”(玉溪花灯革新,吸收滇剧元素)、“红军灯/救亡灯”(抗战时期编演爱国剧目)、“灯夹戏时期”(移植滇剧剧目,提升戏剧化水平)等阶段。1954年,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致力于花灯的继承、革新与发展,整理保留了《游春》《大茶山》等传统剧目,创作了《玉海银波》《云岭华灯》等新剧,多次进京演出并出访国外,将花灯戏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