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藏传佛教的信仰圣地与文化瑰宝
大昭寺位于 *** 老城区中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也是 *** 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被誉为“藏传佛教的心灵圣地”。其1300多年的历史中,始终是心中的精神坐标,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记忆。
一、历史沿革:从“惹萨”到藏传佛教圣地的演变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由松赞干布主持建造。最初为纪念尼泊尔尺尊公主入藏,取名“惹萨”(意为“山羊驮土”,纪念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寺的功绩)。后来为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更名为“祖拉康”(经堂)、“觉康”(佛堂)。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此举行“传昭大法会”,召集各派僧众诵经祈福,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意为“供奉大佛的寺院”)。历史上,大昭寺曾经历两次禁佛运动(7世纪后期苯教贵族发起、9世纪中期朗达玛灭佛),释迦牟尼像曾被埋于地下,但仍保留了其核心地位。
二、建筑特色: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等多种建筑风格,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布局规式(与汉地佛教寺院坐北朝南不同,主殿坐东面西,朝向释迦牟尼佛成道地菩提伽耶)。主殿高四层,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金顶、斗拱等元素,既庄重神秘又华丽典雅。寺内布局再现了佛教密宗“坛城”(曼陀罗)的宇宙理想模式——环中心释迦牟尼佛殿一圈为“囊廓”(内转经道),环外墙一圈为“八廓”(中转经道),外辐射的街道为“八廓街”(外转经道),三者形成完整的转经路线。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的等身叩头在青石地板上留下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
三、宗教核心:释迦牟尼佛像与转经仪式
大昭寺的核心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被视为“觉沃佛”(藏语“释迦牟尼”的尊称),是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终极圣物。这尊佛像凝聚着藏汉交流的深情,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823年签订,见证汉藏团结)一起,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寺内还供奉着宗喀巴大师、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塑像,以及莲花生大师、米拉日巴等高僧像。转经是信徒表达的主要方式:顺时针绕“囊廓”“八廓”“林廓”(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形成的大圈)行走,口中念诵六字真言,每一步都承载着对佛的敬畏与祈福。
四、文化与历史地位: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
大昭寺是 *** 各教派(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等)共尊的神圣寺院,也是 *** 政教合一制度下的机构所在地(噶厦曾设于此)。1995年,十一世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在此举行,延续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传统。1961年,大昭寺被国务院公布为之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去 *** 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 *** ”已成为共识,其宗教与文化价值早已超越地域,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