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节气(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交节),其名称源于“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但气象学上对冬季的定义更强调实际气温变化——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0℃以下作为冬季开始的标志,这一标准更能反映季节的寒冷特征。
我国各地入冬时间差异显著
由于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我国不同地区的入冬时间与立冬节气并不同步:
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等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受冷空气影响早,入冬时间通常早于立冬。例如,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等地9月上旬已进入冬季;新疆北疆11月上旬、南疆11月下旬至12月初入冬; *** 地区因海拔高,11月前后也已入冬。
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立冬前后逐渐进入冬季。北京一般10月下旬已有冬季景象,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多在10月底至11月初迎来冬季。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入冬时间较晚,多在小雪节气(11月22日或23日)前后。例如,江南、西南大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1月底至12月初气温才稳定降至10℃以下;华南沿海(如广东、福建南部)及海南岛等地,因纬度低、气温高,全年无明显冬季。
民间与文化中的“冬季开始”认知
在传统习俗中,民间多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比如“立冬补冬,补嘴空”的食俗(吃饺子、羊肉汤等)、“贺冬”仪式(更换新衣、庆贺往来)等,均体现了对立冬作为冬季起点的文化认同。但这种认知更多是基于节气传统,而非严格的气象标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