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核心脉络围绕亚伯拉罕的迁徙与立约、摩西的西奈山受命及早期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展开,这些事件共同奠定了犹太教的一神信仰与民族认同基础。
1. 亚伯拉罕:一神信仰的起源与“应许之地”的约定
犹太教的始祖是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他出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城(今伊拉克境内,属古巴比伦王国领土)。当时的乌尔城盛行多神教(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太阳神为核心),但亚伯拉罕对这种偶像崇拜产生质疑,宣称“比日月星辰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敬拜”,因此遭到国王迫害,被放逐至哈兰(今土耳其东南部)。
随后,亚伯拉罕响应上帝的呼召(《创世记》12:13),带领家族离开哈兰前往迦南地(今巴勒斯坦地区),上帝与他立下永恒之约:赐予他“子孙繁多如繁星”“迦南地为永久基业”的祝福,并要求其后代永远信仰唯一的神。亚伯拉罕更名“亚伯拉罕”(意为“万国之父”),标志着犹太教一神信仰的开端——他放弃了多神教的偶像崇拜,转而敬拜唯一的神El(闪语中对更高神的称谓,后演变为“雅赫维”/“”)。
2. 雅各与12支派:犹太民族的雏形
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孙子雅各继承了上帝的应许。雅各有12个儿子(如流便、西缅、利未等),他们的后代逐渐发展为12个支派,成为犹太民族的起源。其中,雅各因与上帝角力的经历(《创世记》32:2430),被上帝赐名为“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的人”),此后犹太人常自称“以色列人”或“上帝的选民”。
3. 摩西与西奈山立约:犹太教律法与契约的正式确立
公元前18世纪,迦南地发生严重饥荒,雅各的后代(即以色列人)迁往埃及避难,但在埃及生活了近400年,逐渐沦为法老的奴隶。公元前14世纪,上帝选中摩西作为拯救者,让他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即“出埃及记”)。
在逃离过程中,摩西在西奈山(今埃及西奈半岛)接受了上帝赐予的十诫(《出埃及记》20:117),这是犹太教最核心的律法,规定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如“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之名”)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如“不可”“不可偷盗”)。上帝还通过摩西颁布了一系列宗教仪式、民事法律(如饮食禁忌、安息日规定),并将约柜(存放十诫石版的圣物)交给以色列人,作为上帝与他们同在的象征。
此次立约标志着犹太教律法体系的正式形成,上帝与以色列人的“契约关系”得以强化——以色列人成为“上帝的选民”,需遵守律法以换取上帝的保护与祝福。
4. 早期以色列国家的形成:信仰与民族的融合
摩西去世后,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当地的迦南人,建立了早期的部落联盟。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人推选扫罗为之一任国王,随后大卫(扫罗的女婿)统一了12个支派,建立君主制国家“以色列联合王国”,并将首都定在耶路撒冷(大卫城)。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了之一圣殿(又称“所罗门圣殿”),将约柜移入其中,成为以色列人敬拜上帝的中心。
这一时期,以色列人的信仰与民族身份进一步融合:上帝不仅是部落的神,更是整个国家的保护神;律法不仅是宗教规范,也是社会生活的准则。之一圣殿的建立,标志着犹太教宗教仪式(如献祭、祈祷)的固定化,也为后续犹太教的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
注:关于犹太教起源的学术争议
部分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认为,犹太教的起源可追溯至更早的迦南地区本土宗教(如迦南人的多神教),亚伯拉罕的故事可能是后世犹太人对自身起源的神话重构。而传统犹太教观点则强调,亚伯拉罕是上帝亲自选中的始祖,犹太教的一神信仰自其时代起就已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