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偏旁的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与月亮、时间相关,另一类由“肉”字演变而来(称为“肉月旁”),多与人体部位、肉质或身体状态有关。以下是具体分类举例:
一、与月亮/时间相关的“月”偏旁字
这类字的“月”旁保留了“月亮”的本义,多与月相、时间或月光有关:
朋:古代货币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朋),后引申为朋友、同伴(如“朋友”“宾朋”)。
明: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本义为明亮,延伸为明白、公开(如“明亮”“明白”“明天”)。
朔:农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月相(如“朔日”“朔月”)。
望:农历每月十五,月球运行到地球外侧,地球上看到的满月月相(如“望月”“望日”)。
朗:明亮、清晰,多形容月光或光线充足(如“明朗”“晴朗”“朗月清风”)。
期: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也指盼望、期待(如“日期”“期限”“期待”)。
朦:形容月光不明亮的样子(如“朦胧”“朦朣”)。
胧:与“朦”连用,组成“朦胧”,形容物体模糊、不清楚。
二、由“肉”演变而来的“月”偏旁字(肉月旁)
这类字的“月”旁实际上是篆文中“肉”字的变形,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逐渐简化为“月”,多与人体组织、肉质或身体状态相关:
1. 人体部位相关
头颈部:脸(面部)、脖(脖子)、肩(肩膀)、臂(手臂)、肘(胳膊肘)、腕(手腕)、脯(胸脯)。
躯干部:胸(胸部)、腹(腹部)、背(背部)、腰(腰部)、膛(胸腔)、胛(肩胛骨)。
四肢部:腿(大腿)、脚(脚部)、肢(肢体)、膝(膝盖)、胫(小腿)。
内脏器官:肝(肝脏)、胆(胆囊)、脾、胃(胃部)、肠(肠道)、肾(肾脏)、肺(肺脏)、心(心脏,部分字如“膻”与心相关)。
2. 肉质或身体状态相关
肉质特征:肥(脂肪多)、胖(体型丰满)、肌(肌肉)、肤(皮肤)、腴(肥沃、丰腴)。
身体状态:胀(膨胀、肿胀)、肿(红肿、浮肿)、脓(脓液)、腥(腥味,与肉类腐败有关)、臊(腥臭味)。
动作或行为:脱(脱离,如“脱皮”)、胡(胡须,与面部肉质有关)、脯(肉干,如“鹿脯”)。
注:“月”偏旁的字中,除上述两类外,还有少数与“月”无关的字(如“有”“育”),但这类字数量较少,不属于“月”偏旁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