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赛花(9341010年),别称折太君(后世因说书人口误多称“佘太君”),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北宋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北宋初年著名女性军事将领。其家族为代北豪族,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刺史,祖父折从阮为后唐明宗授府州刺史,父亲折德扆为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世代以戍边御侵为家族使命。
历史故事
1. 成长背景:将门虎女的养成
佘赛花自幼生长在爱国名将家庭,受父兄武略熏陶,青年时便性机敏、善骑射,不仅研习兵法、颇通将略,还将“戍边御侵、保卫疆域”视为己任,协助父兄练兵把关,展现出不同于普通闺秀的巾帼气度。
2. 与杨继业联姻:武艺与爱情的结合
佘杨两家为世交,同为北方将门(均属“十家令公”之列),门当户对。佘赛花与杨继业青梅竹马,婚后随夫侍北汉,居太原北汉“杨府”。夫君边关征战时,她在府内组织仆人丫鬟习武,仆从的武技与忠勇之气丝毫不逊于边关士兵,为杨家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杨业殉国后:为夫申冤与家族担当
杨业归宋后,七年抗辽威震雁门,却因总帅潘美误信王侁之言、拒绝援兵,于公元986年(雍熙三年)陈家谷之战中力屈被擒,绝食殉国。佘赛花强忍悲痛,上书宋太宗陈述杨业战死原由,指出潘美、王侁的失职之罪。最终,潘美被官降三级,王侁、刘文裕被削职为民,为夫讨回了公道。
4. 辅佐杨延昭:延续杨家将忠烈
杨业殉国后,佘赛花并未消沉,转而协助次子杨延昭(杨六郎)抗辽立功。杨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曰为杨六郎”(《宋史·杨延昭传》),这与佘赛花的背后支持密不可分。她以自身经验指导杨延昭排兵布阵,成为杨家将的核心支柱。
5. 历史与艺术的交织:从“折太君”到“佘太君”
正史中对佘赛花的记载有限,但后世通过戏曲、小说(如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明清小说《杨家将演义》)不断丰富其形象。传说中,她为避免儿孙征战夭折,将“折”姓改为同音“佘”(寓意“福禄有余”);百岁高龄仍能挂帅出征(如“十二寡妇征西”),成为老年巾帼英雄的典型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加工虽与史实有出入,但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佘赛花忠烈精神的怀念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