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承载着“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传统智慧。作为古代“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一,立冬在古代社会中地位重要,天子会率群臣举行迎冬仪式,民间则有丰富的贺冬、补冬活动,各地还有独具特色的食俗与趣闻。
一、核心历史风俗
1. 迎冬:古代官方的冬日仪式
古代立冬被视为“四时八节”之一,天子需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北郊举行“迎冬之礼”,祭祀冬神。仪式结束后,天子会赏赐群臣冬衣,以表彰其功绩;同时矜恤孤寡,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强化了社会的凝聚力。
2. 贺冬:民间的冬日庆贺
贺冬又称“拜冬”,始于汉代,流行于宋、清等朝代。汉代时,人们会在立冬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则更热闹,士大夫家拜贺尊长,民间男女更换新衣、互相揖拜,如同过年;清代还有“冬泳”迎冬的记载,哈尔滨、商丘等地的冬泳爱好者会在立冬日横渡江河,以运动的方式迎接冬天。
3. 补冬:冬日里的“舌尖盛宴”
民间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道出了补冬的核心——犒劳一年的辛劳。北方地区以吃饺子为主,饺子形似耳朵,寓意“冻不掉耳朵”;同时“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之交),也让饺子成为必吃美食。南方地区则偏好鸡鸭鱼肉,如台湾的“姜母鸭”“羊肉炉”、潮汕的“食蔗”(甘蔗成熟,可保护牙齿、滋补身体)、绍兴的“冬酿”(用清冽的冬水酿黄酒,风味独特)。江淮地区还有腌菜习俗,将新鲜蔬菜腌制窖藏,以备冬日之需。
二、有趣的历史与地域趣闻
1. 天子赐衣与民间备冬
古代天子在迎冬仪式后会赐给群臣冬衣,这一制度不仅是对群臣的褒奖,也是安社稷的重要举措。民间则会在立冬前修农具、采桑叶(桑叶老而经霜,更适合入药)、制肥料(收拢枯枝落叶做堆肥),为来年春耕做准备。这些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农耕生活的细致规划。
2. 饺子的“起源”趣闻
关于饺子,民间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时,担心耳朵被冻掉,便用线将耳朵固定在脑袋上,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在立冬这天吃饺子(形似耳朵)。这一传说为饺子增添了神话色彩,也让“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更具趣味性。
3. 绍兴“冬酿”的讲究
绍兴人将立冬到次年立春酿的黄酒称为“冬酿”,因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能有效抑制杂菌繁殖,使酒在长时间低温发酵中形成独特的风味。这一习俗不仅是一种酿酒技艺的传承,更成为绍兴的文化符号,每年立冬前后,绍兴都会举办“冬酿节”,吸引游客参与。
4. 趣味农谚与天气预测
民间有许多与立冬相关的农谚,如“立冬晴,五谷丰”“立冬晴,穷养人”,意思是立冬这天天气晴朗,来年会有好收成;“立冬西北风,来年五谷丰”,则认为西北风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这些农谚是古人对天气经验的,也体现了他们对丰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