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义丰富的多义词汇,主要涵盖民间传说、历史政治、星命民俗三大维度,具体如下:
1. 民间传说中的“五瘟使者”(瘟神)
“五鬼”又称“五瘟”“五瘟使者”,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专管四季瘟疫的神灵体系。其成员及职责通常表述为:春瘟张元伯(木之精,主恶风热毒)、夏瘟刘元达(火之精,主热毒之病)、秋瘟赵公明(金之精,主注气之病)、冬瘟钟士贵(水之精,主恶毒之病)、总管中瘟史文业(土之精,主恶疮痈肿)。早期文献如南朝陶弘景《真诰》已提及“五方力士”(五鬼原型),南宋《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将其与五行结合,元代《三教搜神大全》则完善了其“隋文帝时显灵敕封”的传说。民间通过寺庙祭祀五鬼,祈求家畜平安,农历九月初三被定为“瘟神诞日”。
2. 历史政治中的“奸臣集团”代称
“五鬼”常作为狼狈为奸的政治人物群体的贬义代称,主要涉及两个典型组合:
南唐“五鬼”:南唐中主李璟时期,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五位近臣结党擅权,《南唐书》称其“内攻外讧,谓之五鬼”,是南唐政治腐败的重要符号。
北宋“五鬼”:北宋真宗年间,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因谄媚弄权、败坏朝政,被《宋史》援引时人评价列为“五鬼”,其行径加剧了北宋前期政治的黑暗。
3. 星命学中的“恶煞”概念
星命家将“五鬼”视为择日术中的重要凶煞,取象于二十八宿中“鬼宿”的第五星(鬼宿五)。传统认为,五鬼临宫(如本宫震卦遇五鬼)会带来灾厄,需通过特定仪式(如焚烧符咒、调整作息)化解。此说法常见于古代择日文献,如前蜀杜光庭《莫庭乂九宫天符醮词》提到“五鬼所临,运气飞旗,恐为灾厄”。
综上,“五鬼”的含义随语境变化而差异显著,需结合具体场景理解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