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标准日期为农历五月初五。这一日期的确定源于古代历法与民俗的融合:“端”意为“初始”,“午”对应地支中的五月(午月),因此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或“端午”。
“端五”与“端午”的名称演变
“端五”是端午节的早期称呼,强调“五月的之一个五日”;随着历法简化,“端五”逐渐演变为“端午”,更突出“午月午日”的天象含义(午月为农历五月,午日为阳气最盛的日子)。唐代以后,“端午”取代“五月初五”成为主流名称,但“五月初五”仍是其最基础的日期标识。
民俗与文献中的日期印证
从古至今,端午节的核心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均围绕农历五月初五展开。例如,屈原投江的传说(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吴越地区龙图腾祭祀的传统,均以五月初五为固定日期;《荆楚岁时记》《风土记》等古代文献也明确记载“五月五日谓之端午”,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日期的稳定性。
例外情况:部分地区的小端午习俗
需注意的是,湖南、湖北、贵州等部分地区有“大小端午”之分(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但这属于地域文化差异,并不影响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的核心日期定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