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初一到初七每一天的习俗都承载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涵盖祭祖、祈福、迎财、送穷等多个主题,以下是具体风俗梳理: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拜年贺岁
初一清晨,家家户户开门之一件事是燃放爆竹(今多用电子鞭炮),称为“开门炮仗”,寓意驱赶年兽、迎接新年,爆竹声后碎红满地,象征“满堂红”。随后,晚辈穿新衣向长辈拜年,祝福健康长寿,长辈则给晚辈发放压岁钱(用红包装好),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平安”。北方地区必吃饺子(形似元宝,象征“更岁交子”),南方则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部分地区还有祭祖习俗,悬挂祖先画像、上香献供,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财神
初二俗称“迎婿日”,出嫁的女儿需偕丈夫、儿女回娘家,携带双数礼品(如烟酒、糖果、保健品),分给娘家小孩红包,娘家则准备丰盛饭菜(如鸡、鱼、猪肉)招待,一家人拍全家福留念。商家多在这天祭财神,用整猪、整羊、活鲤鱼等“五大供”祈求财源广进。初二要吃开年饭,菜品多有吉祥寓意: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炒饭取“大显身手”,生菜取“生财”,韭菜取“长长久久”。
正月初三:赤狗日·小年朝
初三又称“赤狗日”,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出门易遇口舌是非,故多数人选择居家休息,陪伴家人。部分地区有烧门神纸习俗,将除夕张贴的门神像焚化,象征告别过去一年的烦恼。初三还有送穷习俗,将初一、初二的垃圾清扫出门,边扫边放鞭炮,寓意送走贫穷晦气。初三不动剪刀,避免引发口舌;不讨债,以免破坏节日和谐。
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
初四是“羊日”(女娲创世神话中第四日造羊),也是迎灶神的日子——灶王爷腊月二十四上天述职,初四返回人间,家家户户备好果品、香烛,焚香礼拜,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商家则举行接五路财神仪式(五路指东西南北中),初四深夜或初五凌晨,主人带香烛到五个方向迎接,接回后燃放鞭炮,寓意新的一年生意兴隆。初四要吃折箩(将前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炒制),象征“勤俭节约”。
正月初五:破五·送穷·迎财神
初五俗称“破五”,意味着春节禁忌(如不动火、不打碎东西、不扫地)至此解除。核心习俗是送穷:清晨将垃圾扫出门外,燃放鞭炮,象征“送走穷鬼”;部分地区用纸造“穷媳妇”像,背负垃圾袋送出焚烧。迎财神是初五的重头戏——传说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家和家庭都会在零时燃香、放爆竹、开门迎接,供品包括羊头(象征吉祥)、鲤鱼(象征“鱼余”,即年年有余)。北方初五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寓意规避谗言),南方则吃财神糕、面条(面条形似钱串子,象征财源滚滚)。初五也是店铺开市的日子,商家贴“开市大吉”对联,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生意。
正月初六:挹肥·开市
初六又称“马日”,古称“挹肥”——因初一到初五不能打扫,初六需将厕所污秽清扫干净,象征“除旧迎新”。商家多在这天开市,门板贴“开市大吉”“万事亨通”对联,摆年桔(象征“吉利”),放鞭炮,寓意开工大吉。初六要送穷:出门溜达(穿新袜子),寓意将“穷鬼”踩在脚下;吃驴打滚(豆面糕,象征“滚走坏运气”)或煎饼(象征“送穷”)。
正月初七:人日·吃七宝羹
初七是“人日”(女娲创世神话中第七日造人),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日造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人,故初七是人类生日。核心习俗是吃七宝羹:用七种蔬菜(如芥菜、芹菜、蒜、葱、韭菜等)煮成羹,寓意祈求健康平安(芹菜象征聪明,蒜象征精于算计,葱象征长寿)。部分地区有戴人胜习俗(用彩纸、金箔剪成人形,贴于额头或帐上),象征“人丁兴旺”;还有捞鱼生习俗(南方地区,多人围坐,将鱼肉、配料捞动,口中喊“捞啊,发啊!”,象征步步高升)。初七忌训斥孩子、动针线(避免刺伤“人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