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南京条约》(1842年)割让香港岛,《北京条约》(1860年)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将九龙半岛其余部分租借给英国99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使葡萄牙强据澳门;《马关条约》(1895年)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订租威海卫专条》(1898年)租借威海卫给英国;《租借广州湾条约》(1899年)将广州湾(今广东湛江)租给法国。至1925年,中国已有七处重要领土沦为列强殖民地或租借地,国家 *** 严重受损,民族尊严遭受践踏。
二、个人经历:闻一多留学美国的歧视与思乡
1922年至1925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等。作为弱国子民,他亲身体验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偏见——华人被视为“低等民族”,在就业、社交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这种屈辱感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他更加思念祖国与家乡。在异国他乡,他将对祖国的眷恋转化为创作的冲动,决定用诗歌表达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与对统一的渴望。
三、创作契机:五卅惨案的反帝怒潮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惨案: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租界巡捕开枪镇压,造成1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惨案引发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 *** 、学生 *** 、商人罢市,民众纷纷要求严惩凶手、收回租界。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决定提前结束留学生活,启程回国。回国后,他看到祖国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的困境,五卅惨案的血迹未干,民众的反帝情绪高涨,于是将原本准备投给《大江季刊》的《七子之歌》转投《现代评论》,希望通过诗歌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推动民族复兴。
四、诗歌主旨:以拟人化手法唤起民族觉醒
《七子之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处被列强侵占的领土比作“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七个孩子,以孩子的口吻哭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倾诉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与渴望回归的急切。诗歌每首都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结尾,形成强烈的呼告效果,将国土沦丧的痛苦、民族尊严的渴望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旨在激励民众团结起来,反抗侵略,收回失地,实现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