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190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他与兄长马良并称“马氏五常”(因马良眉中有白毛,更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以才学闻名,尤其精通兵法,常为诸葛亮提供战略建议。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仍对其十分器重,多次让他参与重要决策(如平定南蛮时的“心战为上”策略)。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时,不顾众人反对,任命马谡为先锋镇守街亭。马谡刚愎自用,违背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指示,将大军驻扎在孤山上,导致水源被魏将张郃切断,蜀军溃败。最终,马谡因违反军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诸葛亮的“马”主要指其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解决北伐大军粮草运输问题而发明的专用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两种。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使用木牛流马运输粮食,其载重量约为“一岁粮”(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有效解决了蜀道崎岖、畜力运输不便的问题。关于其形制,史料记载“木牛”为方形肚子、弯曲头部,有主轴和四个支撑脚,形似牛;“流马”则有肋骨状结构,类似独轮车,适合山地行走。后世对木牛流马的具体构造有多种复原解读(如独轮车、四轮车等),但均基于其“人力驱动、适合山地”的核心设计。
需注意的是,“诸葛亮的马”有时也被误解为其坐骑,但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诸葛亮有专属名马(如“赤兔马”属于吕布、“爪黄飞电”属于曹操),而“木牛流马”作为其标志性发明,更符合“诸葛亮的马”的常见指代。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