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以祭祖为核心的重要节日,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四大祭祖节日。其日期固定为农历七月十五,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
中元节的由来:多元文化的融合
中元节的形成融合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传统:
道教渊源: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对应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元节源于地官生日,传说此日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民间需设道场、放馒头赈济孤魂。
佛教渊源:佛教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源自《盂兰盆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为解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脱离苦海。这一习俗与中国鬼月祭拜传统结合,成为中元节的重要内容。
民间传统:中元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秋尝”祭祖。“秋尝”是先秦时期的重要仪式,人们在秋季收获后,将时令佳品先供祖先,再自己品尝,以报答祖先恩德并祈求来年丰收。后来“秋尝”日期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成为中元节的核心习俗之一。
中元节的主要风俗
1. 祭祖:慎终追远的亲情纽带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当天返家探望子孙,因此需举行隆重祭祖仪式。祭拜通常在傍晚时分进行,流程包括摆放供品(如水果、糕点、酒肉)、上香叩拜、焚烧纸钱衣物(称为“烧包”,其中新丧者烧“新包”,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部分地区还有“接祖”“送祖”仪式,即七月初接祖先灵魂回家,七月半送其返回阴间。
2. 放河灯:普渡孤魂的温暖之举
河灯又称“荷花灯”,底座放置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于江河湖海之中。其目的有二:一是为水中落水鬼、孤魂野鬼照明,指引其脱离苦海;二是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希望先人能收到这份心意。黄河放河灯因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而尤为著名,肖红《呼兰河传》中“七月十五是个鬼节……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能托生”的描述,生动诠释了放河灯的意义。
3. 烧街衣:安抚孤魂的人间善意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半,民间有“烧街衣”的习俗。人们在入黑后,带香烛、金银衣纸(冥币)、豆腐、白饭等祭品,到路边、路口或空旷处拜祭,为孤魂提供衣物御寒、食物裹腹。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慈悲为怀”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对无祀孤魂,也给予关怀与尊重。
4. 做茄饼:承载思念的家常滋味
老南京等地有“做茄饼”的习俗。将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成饼状。民间认为,茄饼可作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感受到家人的牵挂。如今,茄饼虽已成为寻常家常菜,但仍保留着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5. 祈丰收:农耕文化的传承
中元节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古时人们将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结合,施孤之夜会在家门口焚香祷祝,将香枝插于地上(称为“布田”,象征插秧),寓意秋收稻谷丰登。部分地区还会将五色纸剪成碎条,缠绕在农作物穗子上,认为可以避免冰雹袭击,保佑丰收。
6. 祭祀土地与庄稼:感恩自然的馈赠
中元节当天,民间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人们将供品(如水果、酒肉)撒进田地,烧纸后再用五色纸缠绕农作物穗子,感谢土地神的庇佑,祈求来年庄稼生长顺利、产量丰硕。这一习俗反映了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