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对应现代2小时,两者总量均为24小时,是一一对应的时间转换关系。
二、具体时辰与现代时间对照
古代时辰以地支命名,其对应的现代24小时时间段固定,需特别注意子时的划分(因跨越午夜,分为早晚两部分):
子时:古代指23:0001:00(跨两天),其中00:0001:00为“早子时”(次日),23:0024:00为“晚子时”(当日);
丑时:01:0003:00;
寅时:03:0005:00;
卯时:05:0007:00;
辰时:07:0009:00;
巳时:0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三、演变背景:从十二时辰到二十四时辰
古代时辰制起源于西周,汉代用十二地支正式命名(如子时对应“夜半”,午时对应“日中”);宋代为更精准计时,将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如子初=23:0000:00,子正=00:0001:00),至此形成与现代24小时制完全一致的体系。
四、注意事项:真太阳时与地方时间
古代时辰基于真太阳时(太阳实际位置决定的时间),而现代24小时制为平太阳时(全球统一划分)。在排定生辰八字等场景时,需将北京时间(平太阳时)转换为地方太阳时(根据出生地经度调整),以符合古代计时逻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