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又称小年,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举行,是祭祀灶神(灶王爷)的日子。民间认为灶神受玉皇大帝派遣,自上一年除夕起驻家监察善恶,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奏事,决定来年一家的祸福与吉凶;因此人们在这一天“送灶”,既求其“上天言好事”,也盼“回宫降吉祥”。先秦时祭灶已列“五祀”之一,后世相沿不绝,成为春节序曲的重要习俗。
主要传说
张灶王劝和说:相传有张灶王(泥水匠)德高望重,治家有方。其逝于腊月二十三后,家道失序。其弟(画师)为劝和,于周年夜假托“显灵”,称张灶王已被玉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并将绘好的灶王像分送乡里,遂相沿成俗,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祈家宅和睦。
张郎休妻说:又传灶王本名张郎,因嫌弃贤妻郭丁香而被休;后潦倒至钻灶身亡,被玉帝封为灶王以示警戒。民间多以“二十三,糖瓜粘”的甜供寓意“粘其口”,望其上天“多言好事”。
糖瓜粘嘴说:为让灶神“好话多说、坏话少言”,人们以麦芽糖(糖瓜、灶糖)供奉,或抹其嘴,亦寓“嘴甜”只进善言;并常配以酒、果、点心,既“祭”且“礼”。
祭灶习俗要点
祭灶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摆供品、上香行礼,供品常见有糖瓜/灶糖、饺子、酒、果品等;北方不少地方还以公鸡象征“灶马”,行“领马升天”之礼。礼毕焚烧旧灶神像与纸马,送神上天;至除夕再贴新像“接灶”。旧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但近现代多由家中主事者主祭,因地而异。
流传与时间差异
历史上祭灶日期曾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不同做法,后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间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俗语。受礼制影响,清代中后期帝王家腊月二十三祭天时并行祭灶,北方多沿袭二十三,南方多保留二十四之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