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传统节日:拜树节

admin

仡佬族拜树节:扎根自然的祖先记忆与生态信仰

拜树节是仡佬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以“敬树如祖、护林如命”为核心,主要流行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仡佬族聚居地,是仡佬族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鲜活载体。

一、节日时间

仡佬族传统节日:拜树节

拜树节通常每年举行两次:农历正月十四为家祭日,以户为单位祭祀房前屋后的树木;农历八月十五为族祭日,以宗族为单位祭祀“祖宗树”,规模更为盛大。

二、起源:迁徙中的“树庇”与“祖灵”传说

仡佬族的拜树习俗源于明代末年从贵州向广西隆林的迁徙历史。相传“大房”(族中辈分更高者)带领族人迁徙时,用树叶做路标,最终选定隆林的青山绿水之地定居。但因主人家堂屋已有祖宗神位,无法安置带来的祖公婆灵位。“大房”发现两株苍劲的青冈树(当地称“青刚树”),树干粗壮、枝叶茂密,宛如天然神龛,便在树上凿洞安放灵位。此后,青冈树成为仡佬族的“祖宗树”,代代相传形成了拜树节。

三、核心习俗:从“家祭”到“族祭”的仪式

1. 家祭(正月十四):以树为亲的祈福

正月十四,各家以两人为一组,携带米酒、猪肉、糯米饭、鞭炮、红纸等祭品,前往房前屋后或寨前寨后的大树(多为果树、用材树)前祭拜。流程包括:

燃炮问吉:在树前燃放鞭炮,用柴刀在树干上轻砍三刀(成“嘴巴”状),每砍一刀与树“问答”(如“长得长不长?”“长!”“长得高不高?”“高!”),寓意祈求树木茁壮成长;

喂树祈丰:将糯米饭、肉块塞入树洞,用红纸封口,象征“喂饱”树木,保佑来年果实丰硕、林木旺盛;

培土护树:拜毕清理树根周围的杂草、枯枝,培上新土,呵护树木生长。

2. 族祭(八月十五):溯源与凝聚的盛典

八月十五的族祭以“祖宗树”(青冈树)为核心,流程更为庄重:

准备仪式:提前由三户族人合伙喂养一头黄牯牛(用于祭祀),祭祀当天杀牛,牛肉按人数平分,牛心则切成均匀小块,分给每户“大房”(象征族人同心、共念祖先);

主祭流程:由“大房”主持,将鸡头、鸡翅、牛心等祭品用红纸包好,放入祖公树、祖婆树的树洞中,再用纸钱封口;随后率族人鸣炮、上香、酹酒,祈祷风调雨顺、家族兴旺;

聚餐与传承:祭毕,全族人席地聚餐,分享牛肉与酒菜,同时由长者讲述仡佬族迁徙历史与拜树习俗的由来,强化族群认同。

四、文化内涵:自然崇拜与祖先记忆的融合

拜树节的核心是“万物有灵”与“祖先崇拜”的结合:

自然敬畏:仡佬族将青冈树视为“祖宗树”,认为树木是祖先的化身,承载着族群的迁徙记忆与生存智慧,祭祀树木是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祖先缅怀:通过在祖宗树前祭拜,传承先民“扎根山林、艰苦创业”的精神,维系族群的历史记忆;

生态传承:拜树节习俗促使仡佬村寨至今保留着众多千年古树(如隆林的青冈树),形成了“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的传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