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冬至更具代表性的习俗是搓“米时”(福州方言发音“C”或“拨拢细”),又称“搓圆”。冬至前一晚(俗称“冬至暝”),全家老小围坐桌前,将大米与糯米按比例混合磨浆、压成半干后,搓成圆溜溜的丸子。搓“米时”时需遵循传统:若当年家中有新媳妇,揉面团的任务通常由她完成;搓好的“米时”需先供奉祖先,再分给家人食用,象征家庭团圆、生活圆满。老福州还会边搓边唱童谣,如“搓米时聚搓搓,节节年年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岁增多”,增添喜庆氛围。
二、酿青红酒:冬酿春成的醇香
冬至是福州酿青红酒的更佳时节。青红酒是福州传统米酒,以糯米为原料,冬酿春成。隆冬时节,天气寒冷、水质清冽、糯米质量佳,酿出的酒口感醇厚、香气浓郁。民间认为,冬至酿的酒能赶上来年正月办春酒,且此时酿的酒更易保存,因此家家户户都会炊饭酿酒,成为冬至的特色习俗。
三、吃鱼丸:舌尖上的“团圆”
福州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鱼丸作为福州特色小吃,是冬至餐桌上的必备美食。鱼丸的“丸”与福州方言中的“圆”谐音,寓意“团团圆圆”。冬至吃鱼丸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对家庭团圆的美好期盼,民间更有“无鱼丸不成席”的说法。
四、祭祖:慎终追远的传统
冬至是福州人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有“冬至分‘米时’入祠堂”的习俗。乡村各姓都有宗祠(聚合各支的同姓称“宗祠”,衍派一支的称“支祠”),男性当年四十九岁(上寿为五十岁)、五十九岁(上寿为六十岁)的人,需入祠堂接受晚辈敬重。祭祖时,家人会将搓好的“米时”煮熟供奉在祖宗牌位前,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感恩。
五、数九:盼春的温暖期待
冬至过后进入“数九寒冬”,福州人通过“数九”记录寒冷天数,期盼春天到来。民间流传《冬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担衣行走;九九闻雷,响声持久。”这首歌谣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从冬至到春来的气候变化,是福州人对寒冬与暖春的独特记忆。
六、掼火笼:旧时的取暖记忆
旧时生活条件艰苦,冬至前后天气寒冷,穷人会用“火笼”取暖。火笼用陶土制成罐子,内盛草木灰,灰下埋着烧红的木炭,再用竹条编成篮子套在外面防止烫伤。人们走街串巷、甚至睡觉时都会抱着火笼,成为老福州冬天的标志性场景。如今,随着取暖工具的普及,火笼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七、吃福橘:吉祥的年味符号
福州民谣有“十二月橘子赶过年”的说法,福橘是福州的市果,因“橘”与“吉”谐音,寓意“纳福招吉、福寿吉祥”。冬至前后,福橘成熟上市,家家户户会购买福橘,既是应季水果,也是馈赠亲友的吉祥礼物,成为冬至期间的年味点缀。
八、捏“土人囝”:童趣的吉祥寓意
冬至是小孩的专属节日,老福州会捏制一对“土人囝”(泥塑娃娃)摆放在案桌上,寓意“回进宝”( *** 进宝)。这些泥人造型可爱,通常与红橘、菊花、“回进宝”一起摆放,象征家庭团圆、多子多孙、来年生活富足。捏“土人囝”是旧时小孩期待的环节,完成后可作为玩具玩耍,充满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