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侗子会:旧时郊乡的盛大民俗庆典
南通侗子会是南通郊乡昔日极具特色的民间狂欢活动,又称“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于每年秋熟登场后的月中望日举行,旨在借助“天灯”祈福、庆祝丰收,是旧时南通乡村重要的社交与文化载体。
活动流程:从祭祀到狂欢的完整仪式
侗子会的开场充满仪式感:首先高竖黄龙旗,主持者焚香开坛,邀请侗子围场表演杂技。侗子们的技艺五花八门,包括“攻火圈”“钻火刀”“划虎跳”等惊险项目,圩塘中若有其他村民擅长此类技艺,也会自发加入献艺,场面热闹非凡。下午,主持者会率领众人举行“收灾”活动,通过特定仪式祈求消除灾祸、巩固丰收成果,这一环节承载着村民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夜晚则是侗子会的“压轴戏”——以皓月为天然灯光,悬挂荷花宫灯增添氛围,侗子们登台演戏。戏目多取材于民间口头说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恶扬善”的劝世剧为主,如《包公赈粮》等,贴近农民生活,深受大众喜爱。
起源与发展:从民间信仰到文化符号
侗子会的兴起与一段传说密切相关。清嘉庆年间,通州一位侗子凭借出色的口才与嗓音,说唱“包公赈粮”故事,竟“治愈”了县官老母的忧郁症。此事传开后,侗子的身价骤升,侗子会也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圩塘与苇塘之间的会演竞争,推动了侗子艺术的传播。建国后,随着时代变迁,“侗子会”的封建迷信色彩逐渐淡化,最终不再举行,侗子们也转型为通剧艺人,其表演形式被融入更现代的戏曲体系中。
文化内涵:民间信仰与生活的交融
侗子会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旧时南通乡村社会的重要纽带。它融合了民间信仰(如“天灯”祈福)、丰收庆祝(“收灾”仪式)、艺术表演(侗子戏)等多种元素,既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平台。戏目中的劝世主题,更是体现了乡村社会的道德教化功能,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传递“惩恶扬善”的价值观。